logo1
新论
更多>>
新论

何俊:中庸之道及其根源性

中庸之道是儒家思想的核心,是孔孟之道合目的与手段为一体的思想与行动之极至。中庸之道由孔子提出,子思完成系统性阐述,经南朝与中唐的重视,在宋代获得确立。中庸之道的意涵从个体德性推衍到政治行为,以个体德性为中心,良性政治为保障。作为至高的德性,中庸之道弥散于人的日常世俗化生活,通过具体的路径与德性,以可操作的方式得以践行,诚是统摄全部的基础与力量。中庸之道的根源性存于历史中的人及其实践,在充分彰显根源性的同时,中庸之道以形上形下的一体贯通赋予自身以理据与意义,亦因此转而成为根源性的哲学。

新论

何善蒙:王阳明早期思想世界的新探索——以《弘治十二年会试录》为中心的考察

王阳明及其思想的研究,毫无疑问是最近十几年来中国哲学领域的焦点,几乎所有涉及王阳明的研究,都聚焦在作为心学大师的王阳明及其可能具有的当代价值。比如心即理、致良知以及知行合一的代表性心学观念,受到了普遍的关注。

新论

董平:中国古典学的“返本”与“开新”

本文认为,“古典学”是一种文明体系与文化传统在历史进程中所形成的价值根性与文化气质的集中体现,因此也是民族文化主体性的典型代表。中国的“古典学”经由周公、孔子之二度“集大成”而得以成立,“经学”是其原初形态,其中深刻体现“道统”“政统”“学统”之三相统一。在历史过程中,以“返本”为“开新”,往往体现为“古典学”措置“古今间性”的某种有效方式,并也因此而获得其自身的创新性发展。在当前的特定“事态形式”下,“两个结合”则成为恰当措置“古今间性”,重建中国文化主体性的根本有效方式。

文献数字馆
更多>>
传播
研学
双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