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1
新论
更多>>
新论

干春松:阳明“致良知”之回应时代问题的方式及其挫折

十五世纪末,堪称人类历史伟大的转折点。 1492年,当哥伦布完成了第一次自欧洲大陆至美洲大陆的横渡之后,差不多时候,中国人也开始了对世界的探索。郑和下“西洋”为我们熟知,然在宋元时代泉州已经是世界上著名的贸易港,这说明,明代的人们应该已经有了“世界”的视野,可惜的是这种视野似乎没有充分体现在当时的儒者的作品中。

新论

王阳明对成语的创造提炼及其价值

成语作为具有民族性和丰富文化底蕴的固定短语,不仅应用广泛,而且对文化传承具有重要意义,体现了中国人特有的思想智慧和情感体验。王阳明不但在中国思想史上有着重大贡献,而且在语言文学上也作出了巨大贡献。

新论

王永年:试析王阳明的“说贞之道”

明代中期,皇权专横,朝政晦暗,政治生态日趋恶化;官学与科举联袂,带来普遍性、绝对性的“天理观念”对社会生机的压抑;工商业初步繁荣,人、商品、货币流动加速,一些地区一些阶层的财富积累等因素,共同催发、激励了人的主体性觉醒与福乐期待。以“求为圣人”之志统领生活的士大夫王阳明,在上述特定背景之下,为实践“内圣外王”这一儒家确立的“整体规划”,经“龙场悟道”,开辟了“觉民行道”这一有别于“得君行道”的治平路线。

文献数字馆
更多>>
传播
研学
双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