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26日,由贵州省委宣传部主办、贵阳孔学堂文化传播中心承办的文润黔山——多彩贵州“四大文化工程”学术委员会名家讲座(第四期)在贵阳孔学堂开讲。
讲座现场
多彩贵州阳明文化转化运用工程学术委员会委员、香港中文大学教授黄勇主讲
多彩贵州阳明文化转化运用工程学术委员会委员、香港中文大学教授、知名哲学家、《Dao: A Journal of Comparative Philosophy》主编黄勇围绕《万物一体与同感:王阳明对当代道德心理学的贡献》主题,以贯通中西的学术视野、国际视野,结合中西哲学、伦理学诸多观点及王阳明的洞见,以王阳明哲学中的“万物一体”论为焦点,探讨了儒家对当代道德心理学和伦理学关于“同感”概念的讨论所能作出的贡献,对“万物一体”与“同感”之间的内在关联进行了深入阐述。
贵阳学院阳明学与黔学研究院副院长任健教授担任学术主持
讲座伊始,黄勇教授从当代道德心理学、伦理学的角度入手,引出了“同感(Empathy)”的概念。他比较了霍夫曼(Martin Hoffman)、巴特森(Batson)、斯洛特(Michael Slote)等几位西方心理学家对“同感”的定义。通过比较,黄勇教授提出了“同感”的五大明显特征,并提出了他对“同感”的定义:当他人因处于诸如伤病、饥饿、寒冷等负面处境时,如果你有同感,而且这种痛感是有他人所处的这种负面处境引起的,并且与处于这种负面境地的这个人自己感到的痛感是一致的,这就是“同感”。在他看来,同感具备三种成分:认知、感知、动机,即一个具有同感的人不仅知道他人有痛苦,感到了他人的痛苦,而且会产生去帮助他人解除这种痛苦从而使其身体恢复健康的动机。
讲座现场,观众正认真听讲
黄勇教授指出,当代关于同感的哲学讨论,斯洛特作出过最重要的贡献。斯洛特认为,西方哲学中的“同感”概念最早出现于18世纪英国哲学家休谟的著作中,他承认这个概念在中国出现得更早,宋儒程颢和明儒王阳明提出的万物一体观念实际上表达的就是同感的概念。“这样算来,在中国哲学中同感概念的出现要比西方哲学早七百年左右。”黄勇教授说。
讲座现场,黄勇教授进行学术分享
随后,黄勇教授以对恶人的同感为例,着重阐释王阳明的万物一体观对当代道德心理学中同感理论的独特贡献。当代道德心理学的同感主要讨论的是对他人因其身体受到伤害而产生的同感。王阳明的万物一体观也包含这种意义上的同感,但更进一步。与一个人因身体受到伤害而感到痛苦一样,一个恶人因其心体受到伤害后,即使当下没有感到痛苦,在了解了自己的“病情”后也应该、可以、能够感到痛苦。前者是身体上的痛苦,后者是心体上的痛苦。一个具有同感的人不仅会去帮助他人解除身体上的痛苦,使其恢复身体的健康,也会去帮助他人,即不道德的人或恶人,解除心体上的痛苦,使其恢复心体的健康,即成为善人。因此,王阳明说,仁者、大人、具有同感即万物一体感的人应该帮助恶人 “克其私、去其蔽,以复其心体之同然。”王阳明的这种对恶人的同感理论是对当代道德心理学的一个独特而又重要的贡献。
讲座现场气氛热烈,互动踊跃。交流互动环节,黄勇教授就“对贵州阳明文化转化运用工程的建议”等问题作了解答。他从比较哲学的研究方向出发,认为可加强阳明心学与其他哲学思想的对话,并以正在孔学堂举行的“中国心学与世界”中德哲学对话为例,建议可在“中国心学与世界”系列下,谋划开展中美、中印、中日、中韩等哲学对话。
西南大学中国哲学系研究生王浩宇在提问者之列。暑假期间,他成了孔学堂的“常客”。听完讲座后,他说:“孔学堂这个学术殿堂举办的系列讲座学术水准很高。暑假期间举行的系列活动,为我‘提供了难得的进修补课’机会。黄勇教授的讲座内容与我的专业方向直接相关,为我的学习之路提供了很大的收益和启发。”
讲座结束后现场观众与主讲嘉宾进行合影留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