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编简介
李晓方,史学博士,教授,硕士生导师,赣南师范大学历史文化与旅游学院院长、赣州市社联兼职副主席、赣州市纪委“勤廉赣州”宣讲团成员,第二届江西省金牌研究生导师,江西省哲学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王阳明研究中心主任,江西省人民政府学位委员会第二届历史学科评议组成员,江西省普通高等学校哲史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副主任委员,江西省高水平本科教学团队带头人,中国明史学会常务理事、中国明史学会王阳明研究分会常务副会长、江西省省情专家,主要从事王阳明与区域社会文化史研究。近年来,主持完成及在研国家社科基金2项,主持江西省社科规划重点项目等省部级课题12项;出版专著《县志编纂与地方社会:明清<瑞金县志>研究》《明清赣南社会史研究》等4部,在《历史研究》《社会科学》等权威核心期刊发表论文30多篇,获省社科优秀成果3项,省教学成果3项。
图书目录
附:
序言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历史是一面镜子,鉴古知今,学史明智”。万古千秋,沧海桑田,波澜壮阔的历史蕴含着无穷智慧。鉴往知来,观古知今,从历史中汲取智慧,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中华民族历史上有无数清官廉吏的廉洁事迹,以及丰富的廉洁思想。本书所述及的王阳明的廉政思想及其实践,正是一个极其宝贵的优秀廉洁文化资源,是廉洁文化的“源头活水”。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指出,要加强新时代廉洁文化建设,教育引导广大党员、干部增强不想腐的自觉,清清白白做人、干干净净做事。2022年中办印发《关于加强新时代廉洁文化建设的意见》,强调要把加强廉洁文化建设作为一体推进不敢腐、不能腐、不想腐的基础性工程抓紧抓实抓好。不断加强新时代廉洁文化建设,为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厚植廉洁土壤、营造清正氛围,意义深远,使命重大。而挖掘廉洁文化的“源头活水”,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汲取营养,是深入推进新时代廉洁文化建设的重要实践路径。
王阳明(1472—1529),名守仁,字伯安,浙江余姚人,是明代著名的哲学家、思想家、军事家、政治家、教育家,被后世誉为实现了立德、立功、立言“真三不朽”的圣人。他宦海一生,官至南京兵部尚书,封新建伯,清人王士祯称他是明代第一流人物,《明史》亦赞之曰“终明之世,文臣用兵制胜,未有如守仁者也”。王阳明于“百死千难”中创立的心学思想,对后世产生了深远影响。习近平总书记指出,“阳明心学是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精华,是增强文化自信的重要切入点之一。”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我常说要修炼共产党人的‘心学’,坚持学思用贯通、知信行统一”。修好共产党人的“心学”,加强新时代廉洁文化建设,要汲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智慧,阳明心学无疑是其中重要的传统文化资源。
王阳明的思想宏大深邃,自成体系,其中的廉政思想及其实践,具有强大生命力和当代价值,我们应当深入发掘并加以发扬光大。当前,学界对于王阳明的廉政思想已多有研究,并取得了一系列重要成果。然而,正如晚明大儒黄宗羲说:“阳明一生精神,俱在江右!”王阳明成婚于江西,长期在江西为官,担任庐陵知县、南赣巡抚、江西巡抚。阳明事功大多在江西建立,阳明心学的重要形成地亦在江西,最终王阳明落星于今江西省赣州市大余县境内。因此,本书的作者们重点关注王阳明在江西尤其是赣南地区的廉政实践,尝试从新的视角对王阳明廉政思想的形成和当代价值进行深入探讨,重点从吏治、亲民、乡治、法治等方面分析王阳明廉政思想的内涵,以期助力新时代廉洁文化建设。
优良的家世、家风、家教以及其于“百死千难”中成就的学问事功,是王阳明廉政思想形成的坚实基础。特别是王阳明远祖的魏晋风流,近祖的忠孝报国,祖父王伦的豁达大度、胸怀坦荡,以及父亲王华的高尚品德、精深学问,优良的家风传承,从小熏陶塑造出王阳明清正廉洁、奉公守法、忠诚担当、亲民爱民等一系列高尚的道德品质,为其廉政思想的形成播下了优秀的种子。王阳明生活的明代中期,皇帝昏庸,宦官专权,政治黑暗,贪污腐败横行,民不聊生,社会动荡不安。面对社会道德滑坡、政治风气日益败坏的局面,“心即理”“知行合一”“致良知”“明德亲民”等一系列心学命题,是王阳明廉政思想形成的重要哲学理论基础,同时也是其施政实践的重要指导方针。
王阳明是思想家,更是将其思想进行实践的实干者。王阳明在为官施政过程中亲身践行并完善其心学廉政思想。为政以德,推行德治,这是王阳明施政的核心理念,也是其吏治思想的集中体现。王阳明为政注重维护百姓利益,严格约束下属官员、衙门差役的不法行为,严禁公差侵扰商户、百姓生活。王阳明注重整顿吏治、澄清官场风气,通过优奖廉吏、褒扬清廉官员,树立模范典型,形成崇廉尚俭的示范效应。王阳明坚持“政在亲民”,以人为本,坚持以民生为重,忧心百姓疾苦。王阳明为地方主官,均禁止健讼、清理刑狱,劝谕百姓,防治灾旱,治理盗贼,减免赋税等施政,始终秉持以民为本的理念,注重维护百姓利益,并善于从地方实际出发,解决百姓所关心的现实问题,保障和改善民生。
“亲民”是王阳明思想的核心内容之一,更是其廉政思想的重要体现。王阳明用一生探索、践行圣人之道,于百死千难中揭“致良知”,去除内心的私欲之蔽,发明良知本体,就是内圣;从良知本体出发,行敬天爱人、明德亲民、民生为本之政,便是外王。敬天爱人是其集中体现,敬天即敬畏天命、天道并遵循之,爱人即保民、以民为本,注重百姓的繁衍生息、衣食住行、生老病死等。
王阳明的乡治思想及其实践是古代中国基层社会治理历史的重要内容。王阳明治理基层社会,推行教化、十家牌法、兴办社学、颁行南赣乡约等,饱含着廉洁公正的思想。没有廉洁作为主导思想,就没有廉洁公正的社学、乡约、保甲规约,更没有廉洁公正的参与人员、管理者,基层社会治理就不会收到那么明显的效果,南赣的动乱也不会那么迅速的平定。王阳明乡治思想和实践所反映的廉洁思想,是儒家德治思想的体现,也是王阳明从根本上为廉洁社会和基层社会治理开出的良方。
王阳明的法治思想值得我们后人不断深入讨论研究,其核心理论“礼法合治”“德主刑辅”“良知治法” “执法明善”等,可以融入现代中国社会,解决社会中的现实问题,有利于规范人们的行为,又有利于完善社会主义法律体系。王阳明的法治思想,在实践中无不渗透着对清正廉洁的追求,也只有勤廉清正才能更好地实践王阳明的法治思想,实现社会的和谐稳定,国家的长治久安。同时,也只有坚持法治,才能做到清廉勤政,为百姓造福,为国家谋利。
王阳明廉政思想有着十分丰富的内涵。概而言之,第一,以为政以德、选贤任能、俭以养廉、奖惩分明为纲领的吏治思想。第二,以内圣外王、敬天爱人、明德亲民、民生为本为内容的亲民思想。第三,以仁施教化、恢复社学、设立保甲、推行乡约为手段的乡治思想。第四,以礼法合治、德主刑辅、良知法治、执法明善为宗旨的法治思想。王阳明廉政思想蕴含着生生不息的当代价值,无不启示我们要修身立德,明心正道;知行合一,实干担当;崇德尚廉,廉为政本;正风肃纪,以法促廉。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中华民族在几千年历史中创造和延续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根和魂”“要把优秀传统文化的精神标识提炼出来、展示出来,把优秀传统文化中具有当代价值、世界意义的文化精髓提炼出来、展示出来”。因此,传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尤为重要。在此意义上,本书尝试对王阳明廉政思想进行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以助力加强新时代廉洁文化建设。其效果如何、质量高低有待读者检验。
是为序。
李晓方
2024年8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