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刊词》
张显清
《阳明文化研究》创刊了。这是值得祝贺的,因为它承担着艰巨而富有意义的研究任务。
习近平总书记对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极力倡导,多次提及王阳明心学的内容,指出王阳明的心学正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精华,也是增强中国人文化自信的切入点之一。对这些经典论述要深刻领会,大力研究,努力践行,尊为指针,这是本刊的宗旨。
本刊的研究对象王阳明是我国古代著名思想家、政治家、军事家、教育家。他不仅胸怀韬略,军功显赫,而且创立了以“致良知”为核心内容的完整“心学”体系,将宋明理学推向顶峰,从而使自己成为中国古代继朱熹之后最有理论概括能力的思想家、儒学发展新阶段的代表。他创立的致良知学说统治明代思想界长达百年,成为中国早期启蒙思潮之滥觞,并远播海外,促成日本明治维新。研究这样一位对中国及东亚传统文化产生过巨大影响,在中国思想史上具有划时代意义的历史人物,无疑具有重要学术和社会意义。
自明中后期以来,王阳明及其学派、学说一直是学界研究的热点,成果众多,褒贬不一,争议激烈。“心学”高潮时,风靡天下,鼓动宇中,其人封伯赐侯,从祀文庙;衰落时,群起而攻,抨击四起,被批评为清谈误国、导致“神州荡覆,宗社丘墟”。如何评价他的文治武功,如何诠释“心学”的内涵,如何阐明“心学”的兴衰,如何判断“心学”的历史作用,时至今日,国内外学界都还存在不同的说法。因此,如果想在已有研究成果基础上再取得新的突破性进展,并非易事,非下大力不可。
人是社会的人。王阳明所处时代是研究王阳明绕不开的重要课题。他生活的明代中叶,一方面,中国古代传统体制日趋腐朽,固有矛盾日趋尖锐,社会动荡不安,秩序淆乱;另一方面,在原有母体内已经孕育出近代社会因素,社会开始启步向近代转型,新鲜事物处处涌现。这样的时代对王阳明产生了怎样的影响?与他的生平事业、心路历程、学说体系等有怎样的关系?这都是必须回答的问题。而史学、哲学、社会学、教育学、军事学等多学科联合攻关则是解答这纷繁复杂问题的最佳路径。
面对这样的研究对象和任务,我们创办了《阳明文化研究》。希望它的出版能够吸引学界关注,聚集专家切磋交流,畅抒宏论,推动阳明文化研究向更深、更广发展,为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贡献力量。
若要出色完成本刊承担的重要任务,必须以马克思主义、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学术研究贵在创新,创新是学术研究生命力的源泉。而只有秉持严谨的科学态度,才会有真正意义上的创新。无论是研究王阳明的政治生涯,还是他的学说体系都应以马克思主义、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对其历史地、客观地、辩证地、实事求是地分析和评价。马克思、恩格斯在论述如何评价黑格尔哲学时指出,要抛弃它唯心主义“外壳”,而拾取它辩证法“内核”。毛泽东在论述如何评价孔子思想时指出:“孔子的体系是观念论;但(‘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作为片面真理则是对的,一切观念论都有其片面真理,孔子也是一样。”“观念论哲学有一个长处,就是强调主观能动性,孔子正是这样,所以能引起人的注意与拥护。”“孔孟有一部分真理。”习总书记指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文化根脉,要把它的精神标识提炼出来,展示出来,把它的当代价值、世界意义的文化精髓提炼出来、展示出来。这些理论为我们研究王阳明提供了锐利的思想武器。从哲学的整个纲领来看,阳明心学是观念论,但它的“心外无物”“心外无事”“心外无理”本体论,“知行合一”认识论,“万物一体”“亲民安民”社会历史观,“致良知”救世道路,在其观念论“外壳”内却包裹着“合理内核”“片面真理”“部分真理”“文化精髓”。其强调主观能动性,强调精神对物质的巨大反作用、在一定条件下起决定作用,强调亲民安民,以及忧国忧民以身许国的爱国情怀,冲破束缚不懈求索的理论创新精神等,都是优秀文化遗产,闪光的思想精华。这些精华与马克思主义哲学中某些原理有着内在逻辑联系,贯通契合,这正是它的学术和社会价值所在。阳明文化研究应该遵循习总书记的深刻论述,着力提炼、继承、弘扬它的文化精髓,它的优秀内核,它的历史成就,它的现实价值,以使之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不断丰富和发展人类文明新形态的有益思想资料,增强我们的文化自信。
江西、特别是赣州是成就王阳明气节、文章、事功“三不朽”历史盛誉的重要活动地域。明正德十一年(1516)至十六年(1521),是王阳明一生的关键时期。这个时期,在政治上他建树了“伟节奇勋”,攀登至文治武功的巅峰;在思想上,继在龙场从信奉程朱转而推尊陆九渊以后,至此提出“致良知”学说,以“致良知”为核心内容的心学体系基本形成。而决定他成为历史名人的这个关键时期,正是在江西特别是赣州度过的,至今这里还能见到他留下的某些遗址、遗迹。由于这样的历史渊源,赣州学人对研究王阳明怀有很高热情。他们积极贯彻习总书记论述精神,于2017年成立了中国明史学会王阳明研究分会,著书立说,聚会研讨,实地考察,修复遗址,使具有赣州地域特色的王阳明文化研究成绩斐然。现在又创办了分会会刊《阳明文化研究》,它是学苑又一簇刚刚绽放的花朵,人们深情地期盼它开得繁茂茁壮,绚丽芬芳。
撰写于2022年8月
修订于2023年4月
张显清 1937年生,原籍河北省兴隆县。中国社会科学院荣誉学部委员,中国明史学会名誉会长。1962年北京大学历史系毕业后师从吴晗先生学习明史。曾任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明史研究室主任、博士生导师、院科研局史学片学术秘书、院党委办公室主任、考古研究所党委书记、院学术咨询委员会委员,中国地方志指导小组成员,中国明史学会会长。研究领域为明史,学术代表作主要有《严嵩传》《孙奇逢评传》《中国经济通史·明代经济卷》(副主编)《明代政治史》(主编)《明代后期社会转型研究》(主编)和《张显清文集》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