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学是人类精神的最高表现形式。中国传统哲学是人类文明发展的一朵灿烂之花,它与印度哲学和源于古希腊的西方哲学是世界公认的三大哲学传统。一个当代的中国知识分子必须了解中华民族在哲学方面对于人类所作的贡献,并且自觉地运用自己民族的哲学传统在当代不同的文化领域中作出创造性的贡献。
“中国传统哲学”这个概念包含有两方面的涵义。一是指中华民族自己有特色的世界观理论体系,即一整套关于宇宙、社会、人类意识的看法。二是指中国哲学史,因为中国哲学本身是一个在历史上不断发展的体系。我们学习中国传统哲学既要整体地把握它的基本结构,又要历史地把握它的发展过程。
“哲学"是一个翻译名词,希腊文原意指“爱智之学”,十九世纪以后汉字文化圈的学者采用"哲学"表述源与希腊的哲学学说,即一门独立的研究宇宙、社会、人生普遍原理的学问。中国古代并没有与今天所说哲学意义完全相同的名称,先秦所谓“学”、“道术”略与希腊所谓哲学相当。魏晋时与文学,史学并列的“玄学”,宋代所谓“道学"、“理学”,都是指以抽象的理论形式探讨宇宙人生究极原理的学问,其内容即是哲学。但“玄学"和“道学”分别带有道家或儒家的色彩,不是指哲学的全部。清朝人用“义理之学”与考据、辞章相区别,但仍指的是儒家系统的哲学。然而,中国古代虽没有一个通指哲学的名称,并不等于没有哲学的思考,事实上中国不但有哲学的思考,而且有自己的独特的体系。
中国古代哲学的起源与发展
中国古代哲学在殷商时期开始萌芽,在春秋时期形成了自己的独特性格和体系,商人的宗教神秘主义与西周的早期人文主义是中国哲学的两个源头。在春秋战国时代演变为中国哲学发展的第一个阶段,即诸子百家争鸣繁荣的时期。以儒、墨、道、法等家为代表的不同思想学说,互相争辩、讨论,发展为独立的学派。这一时期又称为“子学"的时代。西汉以后,哲学从秦始皇焚书的横祸中逐渐复苏,在这一时期以儒家经典研究为中心的学术占了主导地位,所以两汉时期又称为“经学"时代。经学使中国古代文化的典籍获得了“经"的权威,使早期文化发展的成果以经典的方式被承认和固定下来。经学中因解释经典的依据和方法不同,分为注重阐发微言大义的“今文派"和注重文献历史研究的“古文派"。魏晋南北朝时代占主导地位的则是道家思潮。这一时代的思想家特别注重通过解释《老子》、《庄子》的思想来表达他们对宇宙人生的看法,由于道家思想比较偏重宇宙本体的神秘体验,所以这个时代又称为“玄学"时代。玄学中也存在着不同派别,如注重发挥老子思想的贵无派与注重发挥庄子思想的独化派。汉末时印度佛教开始传人中国,魏晋南北朝时有很大发展,在隋唐时期达到顶峰,成为社会风行一时的意识形态,因而隋唐时期的学术是“佛学"鼎盛的时代。佛教中有许多不同派别,其中对后来影响最大的是长于理论思维的“华严宗",和通过简明的修养方法获得深度的生命智慧的“禅宗"。在中唐之后,中国社会发生了政治经济方面的新变化,有人称之为“亚近代",十一世纪开始,沉没已久的儒学在经历了道家思想的洗礼,特别是佛教思想的挑战之后,终于发展为一个新的形态一“理学",西人称之为“新儒家",成为与这一亚近代相适应的学术思想。这个思想体系不仅成为此后八百年中国人的正统思想,也笼罩了朝鲜、日本、越南的学术思想,从而我们也称之
为“理学"时代。理学中又分为注重客体性的理学和注重主体性的心学两个主要学派。中国哲学经历了先秦子学、两汉经学、魏晋玄学、隋唐佛学、宋明理学的发展,到十九世纪,走完了它的古典历程。随着鸦片战争的开始,中国哲学进人了它的近代时期,它所面对的主要问题就是西方近代文明的挑战和中国如何吸收西方近代文明以实现现代化,本世纪的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学派和现代儒学派都是回答这些问题的不同学派,中国哲学的这个时期仍然在进一步发展着。
中国哲学的思想派别与重要人物
儒家是中国哲学的主要派别。在先秦与墨家并称为“显学",汉代曾一度处于“独尊"地位。中古以后虽与佛教、道家合称“三教',但始终是社会的正统思想。儒家的基本特点是提倡强烈的道德理想、积极的社会关切、稳健、中庸精神、严肃的自我修养,并表现为理性主义、人道主义的特点。儒家注重社会稳定,人际和谐,文化传承与人性的自我实现,在哲学上强调阴阳互补和谐与永久变易的自然主义,以及天人合一的字宙观,儒家对人性光辉的信赖是有别于其他学说的一个重要特点。
墨家是先秦影响巨大的一个思想派别。墨家主张博爱主义,和平主义,提倡生活俭朴,反对奢侈,哲学上相信作为主宰神的 “天",但同时又反对命定论。战国末期的后期墨家发展了墨家早期的功利之义,经验主义,在逻辑和自然科学方面作了贡献。
在先秦的哲学流派中,道家是与儒家共同在整个历史发展起重要作用的体系。因而不少学者认为中国系统的哲学其基本内容可以概括为“儒道互补"、道家以“道"为最高原则,注重阐发与“有" 相对的“无"的意义,同时强调“自然"是宇宙变化的本质。道家特别发展了相反相成、物极必反的辩证思想,其中较为极端的一派走向相对主义。道家在政治上主张清静无为的不干涉主义。道家追求超越现象的本体,追求超越语言的意境,追求超越自我的人生境界,对中国哲学的影响十分深远。
法家主要是一个政治哲学和历史哲学的流派。法家反对以道德教化引导社会,强调用法刑的强制规范人民,法家以改革法制为主要目的,提倡厚今薄古的历史观,对社会事务有强烈的现实感。同时法家主张君主专制和中央集权,倾向于严厉的思想文化控制。在法家的哲学中,对人性恶的一面有较深入的体察,同时也充满了功利主义,反文化主义及非伦理主义。
名家是战国时注重概念分析的思想流派。其中的“合同异"派以“天与地卑"命题为代表,强调概念和事物的同一性。另一派“离坚白"以“白马非马"为代表,偏重概念和事物的差异性。名家在对概念的定义、分析、辩别中对先秦的逻辑思想有相当贡献。名家的不同派别各自从一个方面促进了概念辩证法的发展。
阴阳家代表一种有特色的中国古代宇宙观。他们认为宇宙间有两种最基本的矛盾势力或属性即阴和阳。阴阳之间的相互作用是宇宙间一切事物及宇宙自身运动的内在原则。阴阳家把阴阳与金木水火土“五行"进一步配合,用以构造宇宙,社会历史的发展模式。阴阳与五行的观念成为中国哲学中为各家所共同吸取的范畴。
在中国古代的哲学家中,孔子在世界范围内影响最大,孔子是为全世界承认的世界文化伟人,因为他的思想被看作中华民族的精神象征。孔子创立了儒家学派,他的言行录《论语》一直是中国人价值的来源,他在几千年的历史上受到尊重并不是偶然的,他与佛陀、基督一样深刻地影响了人类的道德生活。孟子是战国时代以继承孔子为使命的儒家大师,他首先提出的性善论成为儒学哲学中一个特别重要的理论成份。孟子对人类生活中的道德体验了解很深,宋代以后他的著作常与孔子的《论语》合刻刊行。老子为道家的创晤人,他是一个有极高智慧的哲人,他的著作是由八十章哲学诗组成的,后人称为《道德经》。庄子是道家第二位大师,没有庄子就不可能有道家后来的影响。庄子教人摆脱纷扰的俗世事务,注重内心生活,达到无己、天功、无名的超越心境,他的哲学成为历代知识分子艰难生活航程中的安全港。先秦名家的代表是惠施、公孙龙,法家代表是商鞅、韩非,荀子则是先秦哲学的总结者。
汉代最重要的思想家为董仲舒和王充。董仲舒把自然和社会看成一个有机的系统,认为天与人可互相感应,其本意在于限制君主,但因杂有宗教性迷信,受到后来道家自然无为思想为武器的王充的批判。王充是一位独立的批判思想家,他对无神论的唯物思想有相当贡献。魏晋时的王弼提倡“贵无"论,他的思想为时人所倾倒,惜年青早死。裴頠针对王弼而主张“崇有"论,但也寿数颇短。后来郭象综合贵无、崇有,创立“独化"论,使玄学的发展呈现出辩证的进展。佛教僧侣中僧肇阐发大乘般若之学,表现出极高的理论能力和慧境。中唐的慧能是佛教的宗教改革家,他“不立文字",“直指人心",“见性成佛",创立禅宗,使佛教的面貌一新,体现了东亚文明的极深的生存智慧。宋明时代,二程(程颢、程颐)开创理学(又称道学,把儒家的道德关怀与道家的宇宙理论和佛教的人生觉解融会贯通成新儒家思想体系,南宋的朱熹是理学的集大成者,他用“理"、“气"作为基本范畴,重建儒家的宇宙论、人性论以及知识论,他是中世纪最博学的学者之一。陆九渊、王守仁是这一时期“心学'的代表,他们认为道德与价值的来源并不在宇宙的本体,而在个体的意识之中,因此“心"是一个最高的范畴,他们的唯心论在鼓励人们建立自己的主体性方面贡献甚大。王夫之作为明清社会交替时代的思想家,以他特有的哲学一历史感,为宋明理学乃至古典中国哲学作了批判的总结。
中国哲学的基本经典、范畴、命题
《诗经》、《书经》、《易经》、《礼》、《乐》、《春秋》为中国文化的最古老的典籍。相传经过孔子的整理得保存流传。后来把诗、书、易与三种解释春秋的著作(左传、公羊,谷梁),三种礼书(周礼,仪礼,礼记)以及《论语》、《孝经》、《尔雅》、《孟子》合称十三经。宋代以后把《论语》、《孟子》与《礼记》中的《大学》、《中庸》合刻,称为“四书”,地位超于五经之上。四书五经是中国古代知识分子的必读书,是他们价值、教养、学识的来源。
五经的意义主要是历史和文化的。作为哲学发展的思想材料主要是“四书"与“三玄"。三玄是指《易经》、《老子》、《庄子》,其中《周易》(包括《易经》和《易传》)是儒家与道家共同崇用的典籍,《周易》对阴阳和变易的看法支配了两千年中国人的世界观。佛教的译籍、著作、语录后来统汇为《大藏经》,道家(教)也把与之相关的著作编为《道藏》,儒家的思想材料没有类似形式的汇编,但仅《四库全书》所收人的儒家关于五经、四书的注解,以及著作、语录、文集已经十分可观。
中国传统哲学在发展中形成了自己独特的传统范畴体系,其中最重要的如天人、有无、体用、道器、阴阳、动静、常变、理气、形神、心物、力命、仁义、性习、诚明、能所、知行。这十六对范畴中的每一对都是由两个独立的范畴构成的,如“有无",包含“有"和“无”两个范畴,因为中国哲学中常将某些范畴成对地加以讨论,如果孤立地把范畴列举出来则至少有七八十个范畴。在长期发展中,这些范畴的意义不断变化,丰富,使中国哲学以鲜明的特点区别于西方哲学与印度哲学。
在中国哲学中也产生了许多表述哲学观念和人生思想的命题,这些命题也具有自己的特色,由于中国哲学的范畴常常有不确定性,因而这些命题形式也具有一定的不确定性,为各个不同时代哲学家利用它进行阐释留下了广阔的余地。如“天人合一" “有无相生" “体用如一",“理一分殊",“动中有静,静中有动",“物极必反",“知行合一",“万物一体",.内圣外王",“人定胜天", “言不尽意",“天人相胜",“一物两体",“太虚即气",“格物穷理",“理在事中",“合二而一",“理势合一",“体用一源,显微无间" 尽心知性',以及“反者道之动",“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等等。
中国哲学的内容与特点
中国哲学从其内容来说约略可以分为天道论、人道论、致知论、修养论。其中天道论、人道论、致知论分别相当于西方哲学的宇宙论、人生论、认识论。修养论则既包含道德哲学的内容,又与西方所谓宗教哲学的内容有接近之处。
天道论是关于宇宙的终极根源和本体的理论,在中国哲学中有以“道",也有以“理'、“气"、“太极"、“心”为宇宙的终极本根的,从而在关于宇宙本体的思考方面可以分为道论、太极论、气论、理气论、心本论等不同理论或主张。在天道论中还有另一个重要方面,即宇宙的发展观,中国哲学称为大化论。研究字宙的变化与法则,运动与循环,特别是运动的内在动力一对立统一,中国哲学称为“两一”。在中国哲学的这个部分里,特别充分地讨论了客观世界的辩证法。在中国古典哲学中,用“气"作为宇宙构成的物质实体,是一特色。同时,在宇宙的非物质本源方面特别着重普遍法则的绝对性。中国哲学中占主导地位的对宇宙的看法是基于《易传》的思想,认为宇宙是一个实在的、生生不已的、永恒变易的过程,阴阳的对立统一是宇宙大化的内在原因。
人生论中又可分为讨论天人关系的天人论、讨论人性善恶的人性论,讨论人生理想与境界的理境论。中国哲学倾向于认为天与人,字宙、自然与人类是一个息息相通的整体,受共同的法则支配,人作为宇宙或自然的一部分,立当努力与宇宙的自然过程相互配合,以达到整个宇宙的谐合,在人性论方面,中国哲学中占主导地位的是性善论,相信每个人在人性上是平等的,在良好、教育环境和个人努力下都可以充分地实现自己,而一切错误的来源不在外在的、历史的根由,人必须对自己的行为负责,在人生的理想上,中国哲学比较强调以义制利,以理节情,反对放纵个人情欲,要求理性的制导,并把节制情欲看作达到理想境界的必要手段。
致知论中,中国传统哲学既有重视经验知识“见闻之知"的学派,又有重视“德性之知"即先验知识的学派。中国传统哲学比较注意知与行即理论与实践的关系,多数哲学家强调知行合一的思想。在认识方法上,中国传统哲学中虽然也有不少哲学家注重理性的分析与辨察,但更多的哲学家强调直觉的方法,直觉的方法中又区分为体物和尽心。
中国传统哲学在几千年的发展中形成了一些特点。第一,中国哲学的思维方式突出了整体性、有机性、连续性以及直观性;第二,中国哲学具有丰富的朴素辩证思维传统,以特有的术语表达了对事物矛盾、运动、转化的观点;第三,中国哲学注重对立面的谐合统一,从而表现为天人合一、知行合一、真善合一、情景合一、理势合一、内外合一、动静合一等特色;第四,中国哲学既不像西方宗教那样强烈信仰超越的外在实体,也不重视对自然科学的理论研究,而是注重对于人生的体悟、社会的和谐,有强烈的人文主义色彩。此外,中国哲学是世界历史上具有最长久连续性的哲学传统。
中国哲学在大学生知识结构中的地位
表面看来,哲学特别是中国古典哲学与具体学科、具体专业的活动没有直接关系,实际上现代社会的每一领域的知识从业员都不自觉地与一定的文化、一定的哲学、一定的世界观、价值观有着联系,只是一般人并不自觉到这些联系而已。在自然科学领域有卓越建树的美籍华人科学家杨振宁、李政道、林同炎、李远哲,都明白表示过,他们的科学成就,在某一方面是与他们所接受的中国文化中的一些基本哲学信念有关联的。现代许多物理学家都很注重研究中国哲学,物理学家何祚庥同志就特别注意到中国哲学的“气" 作为连续性物质与西方“原子”不同,接近于现代科学的“场",是现代量子场论的滥觞,美国的物理学家也注意到现代物理学的基本结论与古代东方哲学通过直觉把握到的东西在本质上是一致的,《物理学之道》(又名《现代物理学与东方神秘主义》)成了七十年代末美国的一本畅销书,它的标题特别突出了中国哲学中“道"这一观念。“道"、“气"、“阴阳"已经成了世界文化中的人所熟知的基本观念。近代以来许多科学家都曾受益于中国哲学。作为现代计算机基础的二进位制据说就是莱布尼茨借助《易经》的启发而发明的。这些例子都说明,了解中国哲学的一些基本观念可能有助于学习自然科学的同志,它可能成为这些同志创造力泉源的诸多成份之一。其他如建筑学等与文化联系较多的学科,无论在了解这些工艺技术在历史上形成的特质或在当代作为具有民族文化传统风格的设计,就更须要多了解一些中国文化和中国哲学。
至于人文社会科学的学者与中国占典哲学的联系就要广泛、直接的多了。中国古代的文化有所谓“文史哲不分家"的特点,古代的许多典籍既是哲学研究的资料,也是历史,文学共同研究的基本素材。中国古代大部分学者的学术活动都有较广的覆盖面,既有诗文、政论、史论,也有对经典的解释,注疏及思想论著,因而,研究古典人文文化的学者,不了解中国哲学,是不可能在本专业领域取得深入研究的成果的。如唐代诗人李白受道家影响,杜甫的儒家色彩较重,王维受佛教的影响,不了解这些诗人在哲学思想方面的某些特点,是难全面刻画他们的特点的,又如,不了解汤显祖与明代心学思想家的关系,也不能完全理解他的创作思想主题。在历史的领域也一样,不仅治先秦历史的学者要特别重视各种子书,汉以后的许多大思想家,不仅他们的活动本身就是历史研究的重要课题,他们中许多人的历史观或历史哲学也对理解古代历史有相当帮助。其它如古典文献所处理的资料对象一大部分属于哲学思想资料,文学批评史中许多文学批评家也是哲学家,教育思想及教育活动历史的研究更离不开古代哲学家,因为这些哲学家同时是教育家。至于美学史,伦理学史、宗教及宗教思想史或者本来就是中国古典哲学的部分或者与中国古典哲学有着更为直接的密切关联,就更加明显了。从世界文化历史的研究看,要研究日本、朝鲜、越南的思想与宗教,也必须对中国哲学有基本的了解。
近年以来,文化讨论的热潮席卷全国,从而也引发了各个专业领域知识分子的关注。“文化"是由工艺技术,制度结构、价值系统三大部分组成,核心是包括道德价值、审美价值、以及人的各种基本哲学观念的价值系统。如果我们不了解中国哲学的基本内容,作比较文化研究或参加文化讨论就是一句空话。有许多同志就是因为对中国哲学所知甚少,凭着自己的主观想象给中国文化贴了许多令人可笑的标签,造成了许多似是而非的说法。五四以来,不少热心于中国现代化的知识分子高举批判传统思想的大旗,为思想解放与思想变革鸣锣开道。但是,要取得批判传统的权利,首先要了解它,分析它,如果连什么是中国传统文化都不了解,又何从去批判它呢?从另一方面说,“批判"这个词的本意是分析,并不就是打倒。在古典文化中包含了许多前人对宇宙、社会、人生及个人理想的宝贵思考,这些思想的财富并不会因为时代的改变而丧失其价值。我们应当以“扬弃"为原则对待祖国的文化遗产, “扬弃"就是否定中有肯定,批判中有继承。因此“批判地继承"、“创造地转化"是我们今天对待文化传统的正确的态度。许多年来,有一种流行的看法,要实行社会的现代化,就必须和一切传统文化进行“决裂",把“传统"和“现代"看成对立的两极,认为现代化就是全盘西化,战后世界现代化的经验,特别是日本、南朝鲜、台湾、香港、新加坡的工业化经验表朋,传统不仅并不必然是现代化的障碍,在一定条件下还可以对现代化有某种促进作用。
怎样学习中国古典哲学
首先应当具备必要的哲学基础,重点是掌握当代哲学把握世界的范畴、观点、思想。因为我们今天学习哲学史,实际上是把历史的哲学材料加以现代的了解,这个过程中首要的是要把古典的范畴、意义转换为现代哲学范畴和问题来理解和认识。这就要求我们必须对哲学的基本问题、基本范畴、基本原理,如思维和存在、意识与物质、原因与结果、偶然与必然等等有基本的了解。在目前的情况下可以采用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一类的书籍作为哲学大纲来参考。
其次,要具有基本的古代汉语的阅读能力,没有一定的阅读古文的能力,对中国古典哲学的基本思想就难以了解。一般说来,具有高中毕业文化水平的人经过一段时间的阅读是可以读懂原始材料的。从清代以来,古典原著已有了很多注解,借助这些注解对正确理解原文是有帮助的。初学者还可先看资料选辑,如《中国哲学史资料选辑》等,这些选辑选汇了古代哲学著作一些重要的篇章,汉代以前的文献还全部作了白话今译,便于初学。
复次,应选读有关中国哲学与中国哲学史的著作。这些著作的作者都是专门研究中国哲学的学者,他们对中国哲学的系统介绍,是经过多年研究、消化,经过分折组织、加工的成果,我们应当注意学习。如冯友兰先生的《中国哲学史》(两卷本)就是一部较好的关于中国哲学史的著作。张岱年先生的《中国哲学大纲》可以帮助我们了解中国哲学的构成、条理、问题。这两部书是学习中国哲学的人必读的书。在这个基础上还可阅读任继愈先生主编的《中国哲学发展史》,这部著作份量较大,但哲学思想的讨论比较细致,可以作进一步了解的参考书。
以上所说,都是为希望对中国哲学有所了解的同志所介绍的入门方法,如果有志于对中国古典哲学作深入的研究,那还需要许多其他基本训练,这里就不必多讲了。
古人司马迁曾提出“好学深思,必知其意',这八个字是学习中国哲学的正确态度。学习中国哲学切忌“望文生意",“想当然"的主观态度,浅尝辄止,不求甚解,一知半解即自以为是,这是十分有害的。
最后我想指出,以上是从大学生的知识结构的角度谈谈中国古典哲学的基本情况和学习方法,实际上,按照中国古代哲人的看法,中国哲学的意义主要还不在于作为“知识结构"的一个成份环节。中国古典哲学的目的不仅是取得某种知识,更是要“闻道”,即由此取得价值的信念与理想,和人生的理解与智慧,由此获得一个”安身立命"的基础,达到一个“极高明而道中庸"的精神境界,就这一点来说,中国哲学不仅对各专业的知识从业员有“知识"的意义,而且对于一切人都有普遍的价值。
原载《学者论大学生知识结构》,北京大学出版社,19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