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1
郭齐勇:怀念恩师萧萐父先生——纪念先生百年诞辰专题主持人语
 



怀念恩师萧萐父先生——纪念先生百年诞辰专题主持人语

郭齐勇

(作者系武汉大学哲学学院与国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武汉大学国学院名誉院长及中国传统文化研究中心名誉主任,贵阳孔学堂学术委员会主席)


萧萐父先生是著名哲学家与哲学史家,他生于1924年1月。为纪念萧先生诞辰一百周年,《孔学堂》特地邀约了四位学者撰写专题论文。

萧先生继承侯外庐先生的思想,通过对中西方走向近代,对沉重封建包袱进行自我批判的思想史过程的比较,表彰了明末清初所出现的早期启蒙思潮,论定这一思潮的政治和学术倾向已显然区别于封建传统意识形态,具有了对专制主义和蒙昧主义实行自我批判的性质。他认为,中国确乎有过自己的哲学启蒙或文艺复兴,但决非始于宋代理学,恰好相反,它是在对整个宋明道学(包括理学和心学)的否定性批判中开始的。正因为打破了宋明道学的思想桎梏,才产生了人文主义的初步觉醒。明清之际我们民族产生了具有异端性格的启蒙巨人,他们开始了铸造自己“新工具”的事业。

萧先生之所以特别肯定明清之际的启蒙思潮,其“经世致用”的目的,是通过对“文革”的反思,呼唤启蒙精神,呼唤理性的觉醒,批判蒙昧主义的遗毒,张扬个性,尊重思想自由,以迎接我们民族的新的腾飞。在思想解放运动的背景下,萧先生作为一位自觉的启蒙思想家,从民族哲学资源中寻找理性启蒙的思想先驱和源头活水,这无疑是需要充分加以肯定和发扬的。

萧先生治学,首贵博淹,同时重视独立思考、独得之见。先生对中国哲学的学科建设,对从先秦到今世之完整的中国哲学史的重建,做出了可贵的探索与卓越的贡献。他会通中西印哲学,以批评的精神和创造性智慧转化、发展儒释道思想资源。为总结历史教训,他从哲学史方法论的问题意识切入,尽力突破教条主义的束缚,引入螺旋结构代替对子结构,重视逻辑与历史的一致,强调普遍、特殊、个别的辩证联结,认真探究中国哲学范畴史的逻辑发展与哲学发展的历史圆圈。先生以不断更化的精神,由哲学史方法论问题的咀嚼,提出了哲学史的纯化与泛化的有张力的统一观,努力改变“五四”以降中国哲学依傍、移植、临摹西方哲学,或者以西方哲学的某家某派的理论与方法对中国哲学的史料任意地简单比附、“削足适履”的状况。

对待古今中外的文化传统与哲学思想资源,萧先生以宽广的胸襟,悉心体证,海纳百川,兼容并蓄,坚持殊途百虑、并育并行的学术史观。他重视一偏之见,宽容相反之论,择善固执而尊敬异己。他肯定历史、文化的丰富性、复杂性、连续性、偶然性及内在张力,异质文化传统的可通约性,古今中外对立的相对性,跨文化交通与比较的可能性。萧先生还是当代中国哲学史界少有的诗人哲学家。他晚年一再强调中国哲学的诗性特质,从容地探索logic(逻辑)与lyric(情感)的统一,并认定这一特质使中国哲学既避免了宗教的迷狂,也避免了科学实证的狭隘,体现出理性与感性双峰并峙的精神风貌。

我们怀念萧先生,就是要继承他为人为学的风骨、精神与境界,为中国文化的创造转化而奋斗!



本文来源:《孔学堂》(中英文)2023年第4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