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9月21日下午,浙江省稽山王阳明研究院邀请浙江大学哲学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林玮为大家带来了一场题为《能指破碎、算法异化与分身越位:“王阳明”的当代传播及其问题》的精彩讲座。林教授从跨学科视角,揭示了传统文化在智能互联网时代的传播困境。
林教授首先剖析了“王阳明”符号在当代媒介中的能指断裂现象。他指出,当历史人物被转化为文化符号时,其能指与所指的关联变得脆弱而多元。通过对比明清小说中的神化王阳明、电视时代的圣贤王阳明,以及短视频时代的“成功学导师”王阳明,林教授提出了能指破碎的核心概念——在算法推送、圈层传播的媒介环境下,王阳明的形象已被解构为军事游戏角色、动漫IP、数字人等碎片化符号。
在讲述算法异化内容时,林教授深刻揭示了算法推荐机制对文化传播的异化作用。通过对比今日头条与抖音的算法逻辑,他指出算法正在塑造新型的文化认知方式,用户以为在自主选择,实则被算法定义的“信息茧”所禁锢。这种机制导致王阳明的思想内核被简化为“知行合一”“心即理”等标签化口号,成为知识付费、网络课程收割流量的工具。林教授特别警示,当年轻人通过霸总短剧认识历史人物时,传统文化的深度阐释空间正在被算法压缩。
面对元宇宙与AI技术带来的新挑战,林教授展示了数字人王阳明的实验案例。“AI王阳明”能模仿用户想要的场景,但当被问及当代社会问题时,其回答却是外交辞令的拼贴。林教授指出数字分身实现了“形似”,却难以“神至”,这种技术越位可能导致历史人物沦为没有思想内核的文化玩偶。他又揭示了人工智能在传统文化传播中的局限性——能复现表达形式,却难以承载思想深度。
最后,林教授指出面对智能互联技术带来的媒介暴政,需要我们秉持对媒介符号、媒介系统和时代语境的警惕。
在问答环节,针对听众关于该抵制还是拥抱数字化王阳明的提问,林教授给出了辩证回应,我们既要警惕符号通胀,也要避免原教旨主义。在媒介变革的时代,更需要以摆正心态面对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
这场充满思辨火花的讲座,不仅对当下阳明心学传播提出审慎的视角,更对智能时代的文化传承提出紧迫命题。在掌声中,潘承玉院教授总结道,林教授的课堂不仅让我们感受到他的学识广博,言语幽默,更展现出独特的学术锐度,体现了知识分子的担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