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1
董平 韩书安:《阳明悟道》一部思想与心灵对话的精品纪录片
 

新世纪以来,伴随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全面复兴,阳明心学的研究与普及也蔚然成风,形成了一股前所未有的热潮。但在一派繁荣景象的背后,也存在着泥沙俱下的情况。这主要表现为神秘化与庸俗化的两种过度解释倾向:前者脱离历史语境,将王阳明塑造成神秘莫测的圣人,从而沦为一种近乎禅学的玄解;后者更是牵强附会,将王阳明视作成功学的标杆人物,本质上是一种功利主义的误读。它们反映的是部分浮躁空虚的社会心态,由此不仅不能真正把握阳明心学的思想精髓,反而不可避免地陷入歧途,严重背离了王阳明的立论初衷。因此,如何正本清源地向社会大众讲解阳明心学,仍然是一个任重道远的时代任务。

 

 微信图片_20250515161940.png

 

历史人文纪录片《阳明悟道》海报。

 

近期由贵州省委宣传部出品策划的历史人文纪录片《阳明悟道》在中央广播电视总台纪录频道(CCTV-9)播出。该纪录片分为《山水引路》《洞见天地》和《此心光明》三集,以中国思想史上的重大事件——“龙场悟道”为核心,讲述了王阳明如何在宦海沉浮中超越生死从而彻悟心学之道的生命历程。全片在细致甄辨和充分吸收文献史料的基础上,通过实地拍摄和情景再现的方式,为观众呈现了阳明悟道的传奇经历和思想宗旨,引发了社会各界的高度关注和热烈讨论。这里有一个趣事儿要说明一下,制作《阳明悟道》的团队,在《阳明悟道》之前他们制作了五集大型人文纪录片《梁启超》,而梁启超恰是贵州的女婿,这可以说是一段人文历史的赓续。通过纪录片《阳明悟道》的整体大气的感觉,我们可以感受到制作团队的精益求精和严谨细腻,同时也可以通过片中的不同场景体会到摄制组为完成这部纪录片跋山涉水之不易。我们认为,纪录片《阳明悟道》作为阳明心学宣传推广的成功案例,除了得益于主题文稿的精心打磨、专家采访的角度抓取、画面剪辑的娴熟运用、审美意境的独特营造等优秀纪录片常具备的核心因素外,它的成功之处还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第一,以共情引发思考。《阳明悟道》以王阳明投荒万里的贬谪之路为切入点,深入刻画了王阳明在面对艰险的世道人心和恶劣的自然环境时的困顿、挫折与重振。王阳明在逆境中不断思考“圣人处此,更有何道”,终于在经历百死千难的考验中洞彻“圣人之道,吾性自足”。纪录片虽以第三人称的视角描绘王阳明从京师到贵州的一路坎坷与艰辛,但其动态视觉效果的渲染营造也让观众沉浸其中,与王阳明一起思考存在的终极意义。以“困境—觉悟—实践”的叙事逻辑为展开脉络,《阳明悟道》巧妙地做到了与观众心理的同频共振,这是其成功的重要原因之一。

 

 微信图片_20250515161946.png

 

历史人文纪录片《阳明悟道》剧照。

 

第二,以自然映照人文。无论是《阳明先生年谱》还是各种王阳明传记,对于王阳明的贵州谪官之路都没有太具体的展开。《阳明悟道》详细介绍了王阳明历经罗旧卫、平溪卫、镇远卫、兴隆卫、清平卫、平越卫、新添卫、龙里卫而抵达龙场驿的一路自然风景。黔山贵水之于王阳明而言,不仅是政治绝境的生死考验,更是荡涤心灵的智慧之旅。正是在这片远离中原的边陲之地,王阳明彻悟“心即理”的圣人之道并将之转化为“知行合一”的生命实践。从某种意义上说,贵州的龙场驿之悟赋予了王阳明精神生命的新生,王阳明的致良知之教也开启了黔贵大地文化生命的觉醒。自然风景与人文思想的互相涵化及其交织之美,是《阳明悟道》在主旨表达及画面呈现上的另一显著特色。

 

 微信图片_20250515161951.jpg

 

历史人文纪录片《阳明悟道》剧照。

 

第三,以传统指引当下。如何传承创新优秀传统文化是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关键议题。阳明心学作为一种思想资源,不仅在历史长河中曾产生过深远的影响,而且对当下社会亦有重要的借鉴意义。《阳明悟道》对王阳明心学思想的解读,并未简单停留在历史文化的知识考古上,更是积极将之进行契合时代价值的创造性转化。如纪录片中生动展现了王阳明“明德亲民”的政治理念和“立志、勤学、改过、责善”的教育思想对贵州当地潜移默化的塑造作用。《阳明悟道》制作团队本着赓续传统、立足当下、面向未来的原则,对阳明心学资源进行了较好地“活化”传承,为我们树立了守正创新的实践榜样。

 

 微信图片_20250515161955.jpg

 

浙江大学求是特聘教授董平。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王阳明的心学正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精华,也是增强中国人文化自信的切入点之一”。《阳明悟道》不仅是一部历史名人的文化纪录片,更是一场思想与心灵的跨时空对话。它没有刻意将王阳明塑造成全知全能的圣人形象,而是从社会大众的常识经验出发,以自然平实的叙事语言和记录风格,实事求是地呈现了王阳明的“龙场悟道”。由此,作为一种具体可感的思想人物,王阳明穿越了五百年的历史时空,与当下的我们产生情感上的高度共鸣。王阳明曾言:“个个人心有仲尼,自将闻见苦遮迷。而今指与真头面,只是良知更莫疑。”《阳明悟道》是一面“随物见形”的镜子,在跟随王阳明探寻良知之路的过程中,每个观众也都遇见了真实而美好的自我。

 

(作者董平系浙江大学求是特聘教授、浙江省稽山王阳明研究院院长,韩书安系浙江大学哲学学院助理研究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