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1
《曾子学刊》人文高端论坛(2025):阳明学的传承与创新
 

2025年4月12日至13日,由山东大学儒学高等研究院、山东大学曾子研究所、曾智明“曾子学术基金”、曾子研究院、中国哲学史学会曾子研究会、《曾子学刊》编辑部、儒家文明协同创新中心联合主办的“《曾子学刊》人文高端论坛(2025):阳明学的传承与创新”在山东大学中心校区圆满举行。作为《曾子学刊》年度学术盛会,论坛延请国内知名儒学大家黄勇教授、李洪卫教授、曾振宇教授等担任论文评议嘉宾,汇聚了来自香港中文大学、山东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北京师范大学、中山大学、南开大学、河北省社科院等30余所高校及研究机构的40余位专研阳明学的专家及青年学者。

 

微信图片_20250422084744.png

微信图片_20250422084749.png

微信图片_20250422084752.png 

 

山东大学儒学高等研究院与曾子研究所致力于将“《曾子学刊》人文高端论坛”打造成系列性青年学者论坛,为有志于儒学乃至中国哲学研究的青年学者提供交流请益的高端学术平台。作为系列论坛的首届,本届论坛围绕阳明学的本体论重构、工夫论实践、学派历史演变及传统阳明学的现代哲学重构等核心议题,展开三个分论坛的专题讨论并宣讲论文27篇,为阳明学的现代转化提供了丰富的理论路径与方法论启示

 

微信图片_20250422084756.png

 

此外,为丰富论坛研讨形式的多样性、充分调动学术资源、为有志于从事阳明学研究的青年学子提供学习平台,论坛特于本月10日延请黄勇教授于山东大学儒学高等研究院开讲“曾子讲坛”,主题为“当代道德心理学的人我合一与宋明儒的万物一体”。会上黄勇教授不仅对近年来宋明理学、美德伦理学等学术前沿知识进行讲解,更与我院师生传授青年学者的治学经验:哲学史梳理与哲学思考同样重要,西方哲学从笛卡尔开始建立理性体系,每个重要突破都建立在对思想史的梳理上;朱熹和陆九渊的辩论之所以影响深远,正是因为他们既深入传统又提出新见解;没有历史深度的思考终将沦为空中楼阁,缺乏问题意识的考据难免困于饾饤之学。

 

开幕式:锚定学术方向,激活传统生命力

4月12日上午8时30分,论坛在山东大学中心校区知新楼A座1916会议室正式开幕。山东大学儒学高等研究院党委书记、执行院长王加华教授在开幕辞中指出,儒学院坚持汉宋并重、文献与思想并重、经学史与哲学史并重、传世文献与出土文献并重、考据与义理并重、史与论并重、沉潜与高明并重、埋头做大学问与形成大影响并重、历史与现实并重、基础研究与开发应用并重、尊重个人兴趣与鼓励团队合作并重、国学与西学并重的平衡发展思路,坚持高起点、高水平的学术标准,从学术项目、学术活动、学术出版等方面推动以儒学为重点的中国传统学术研究的综合、全面、深入开展。我们鼓励支持以曾振宇教授为代表的儒学研究大家组织召开一系列专题研讨会及大型学术论坛,扎实努力地向学术界发出“儒院声音”、“山大声音”。

 

 微信图片_20250422084805.png

 

山东大学儒学高等研究院教授、曾子研究所所长曾振宇作为主办方指出,阳明学不仅是宋明理学研究的“重难点”,更是中国哲学回应现代性问题的关键思想资源。他强调,“心即理”“知行合一”“致良知”等核心理念需通过跨学科对话实现创造性转化,尤其应关注其与现象学、心理学、生态哲学等领域的互动,重点探讨心学如何参与构建中国人的精神世界与现代伦理秩序。

 

微信图片_20250422084809.png

 

开幕式由儒学高等研究院陈晨捷副教授主持,与会学者随后于知新楼前合影,开启为期两日的思想交锋。

 

分论坛一:本体与工夫——心学理论的哲学重构

首场分论坛聚焦阳明心学的本体论与工夫论,由我院孙勇勇、张凯两位博士生主持,香港中文大学黄勇教授、河北省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李洪卫教授、我院曾振宇教授等知名学者担任主评人。来自中山大学、山东大学等知名高校的青年学者呈现了阳明学从经典诠释到现代转型的多维度探索。

 

 微信图片_20250422084817.png

 

中山大学段重阳副教授汇报的题目是《“穷此心之万殊”:以物为体与心学的历史意识》,文章指出三代之治标志着超越性的天理在人间(气化)中的完满实现,因此成为历史哲学之开端的原初事件,而人类从原初事件中堕落的形而上学必然性也就成为历史意识的来源。圣人之心以万物为体,一方面获得了对超越之天理的把握,从而有了天理显现于人间的原初事件;另一方面,万物一体之心在三代之后发用为不同之事,于是“事”经由“心”得以理解,“心”也藉由“事”而发现自身。南开大学单虹泽老师汇报的题目是《从“阳明学”到“阳明哲学”——阳明心学的现代哲学重构》。他指出目前学界对于“阳明学”的定义并无统一标准,在使用上同样缺乏相应自觉。“阳明学”概念经历了从特指王阳明本人思想到涵盖东亚多元诠释的扩展,其内涵在明清学术史中逐渐泛化,并在近代日本被改造为具有政治实践性的意识形态,在此基础上,将传统“阳明学”建构为现代“阳明哲学”具有必要性。贵州大学钟纯老师的题目是《王阳明“以心释诗”的要义发微——以〈诗经〉“鸢飞鱼跃”为中心》,他指出聚焦于《诗经》之“鸢飞鱼跃”能发现阳明“以心释诗”的独特方式呈现出“鸢飞鱼跃”理气义、政教义、良知义、功夫义等四种要义。山东大学刘飞飞老师的《省察入善何以是他律?——读王阳明著作札记之一》则回归伦理学核心命题,通过辨析阳明“省察克治”工夫,论证良知“当下具足”“良知见在”包含一个“认知—判断—情感意向”的基本结构。遵义师范学院曾燚老师汇报的题目是《“了无生死”具“生生之情”——阳明生死哲学对佛老的融通与超越》,指出王阳明的生死哲学发端于出生入死的个人经历,又探索于佛老的真如自然之道,最终成型于心体意用的儒理。西南交通大学甘沁鑫老师带来阳明学的东亚传播研究,文章《阳明学为何没能在越南立足?》指出越南士人承认明朝名儒王阳明在文庙中的地位,且推崇王阳明的军功和诗作,却唯独不关注王阳明的心学。华南师范大学田明博士后就《王学讲会活动与晚明清初浙东古文风尚的嬗变》进行研讨,提出浙东地区的古文风尚从前、后七子所推崇的复古文风,经由明代后期浙东文人胡应麟、余寅等的相继接续,到陶望龄、周汝登、刘宗周等阳明学者不断重申文章须原本经术的演变。

 

分论坛二:后学流变与思想史纠偏——阳明学的历史脉络

12日下午的分论坛聚焦于阳明后学的理论分化及其在明清思想转型中的角色,由刘飞飞老师、白义洋博士生主持,我院邹晓东副教授、蔡杰副教授,以及中山大学段重阳副教授等学者深度参与评议。

 

 微信图片_20250422084829.jpg

 

南昌大学丁一凡博士生汇报的题目是《“至善无恶者心”——邹守益心学思想的探赜》,文章指出邹守益,以“戒惧真体”重构心体论,将四句教首句改为“至善无恶者心”,形成与王畿“四无说”之本体虚寂、钱德洪“四有说”之渐修工夫鼎立的思想范式。华东师范大学赖小龙博士生汇报的题目是《石经<大学>阐微——以江右王学刘元卿为中心》,指出刘元卿通过诠释石经《大学》提出了以“诚意”为核心、将“格物”“致知”等问题纳入到“诚意”的阐释结构,最终体现“体用一贯”的圆融特质又更加侧重修身工夫的面向。中山大学胡志明博士生就《江右王门论见在良知》展开讨论,指出江右王门“以工夫悟本体”的为学进路适切于“良知愈思愈精明”的发展模式与“纯一不已”的时间意识,凸显了见在良知的体知义与警策义。山东大学儒学院王闻文博士生讨论了理学“梦论”的祛魅之思及其工夫之维,提出理学家在对迷信之梦进行祛魅化的同时,又提出梦中做工夫的主张,使得儒家工夫论具有醒时工夫和睡梦工夫维度,完善了儒家工夫论思想。武汉大学博士生陈高林宣读的题目是《方以智对阳明后学的批评与晚明思想纠偏——以<青原愚者智禅师语录>为线索》,文章指出方以智以禅学话语介入心学批判,以“藏悟于学”的工夫论重构“致良知”命题,又以象数易学诠释争端四起的各家思想,既延续了纠偏阳明后学思想的时代诉求,又开创了象数易学统摄三教的新范式。

 

下半场,山东大学儒学院王宁博士生就《存理与养气:王阳明“立志”工夫的双重面向》进行汇报,提到持志与养气工夫的具体开展为容纳善与恶的存在提供了可能,借助现实中气的“生生”功能,可以使扩充良知工夫获得可靠的动力。山东大学王占彬博士生,北京师范大学高雅婷博士生、唐德晟博士生,中国人民大学阮晓庄博士生分别就《黄宗羲对王阳明生态共同体思想的发展》《章太炎对阳明学的再认识与重构——基于1906年至辛亥革命前的思想转变》《对朱熹、阳明致知思想的扬弃——论王夫之的致知思想》《以心体释仁与以空、无释心体——以焦竑对《论语》的诠释为中心》等题目展开讨论。

 

分论坛三:跨学科视域下的阳明学新探

 

13日上午的第三场分论坛以跨学科融合为特色,涵盖哲学、文学、历史、心理学等领域,由段重阳老师、曾燚老师主持,黄勇教授、李洪卫教授,以及我院邹晓东、蔡杰等学者参与评议。

 

 微信图片_20250422084846.jpg


四川大学胡臻博士生的《王阳明“四句教”中的自我观:基于本体、工夫、境界的“不一不异”》提出王阳明四句教中的自我观通过本体、工夫、境界的相互关联,在 “不一不异” 的辩证逻辑中得以呈现,对深入理解中国传统哲学中的自我认知与道德实践具有重要意义。山东大学尹金秀博士生的汇报题目为《明代朱学与王学的发展、碰撞及调和——以举业讲章为中心的考察》,文章提到明中后期阳明心学逐渐渗入科举考试,随之出现了大量崇尚王学、标新立异的讲章,许多谨守程朱、反对异说的学者重新标榜《大全》及“三氏说”,通过编撰刊刻以程朱为宗的讲章来捍卫程朱。东北师范大学孙敏博博士生就朱子、阳明《孟子》“尽心”章诠释进行比较研究,指出王阳明以“心即理”颠覆理学,将“尽心”等同“致良知”的当下发用,主张“知行合一”的本体实践,消解主客二分,以“夭寿不贰”激活主体自由,推动儒学转向生命哲学。

 

此外,来自我院的孙勇勇博士生、陈萌萌博士生、白义洋博士生、陈劲骁博士生,以及南开大学的王娇博士生分别就《敬论的三重变奏——主敬工夫从朱子、阳明到东廓的重构逻辑与演进脉络》《“知善知恶”与“好善恶恶”先后论——以浙中与江右王门的价值判断之争为中心》《“吾心之歌咏性情”——阳明心学视域下《诗经》经典性质的重新定位》《为己、克己与成己——论阳明对庄子思想之开显》《良知如何呈现?基于阳明学视域中的超越与现实问题》等议题进行汇报。

  

闭幕式:学术总结与未来展望

13日中午,论坛闭幕式由儒学院陈晨捷副教授主持。河北省社科院李洪卫教授在致辞中高度评价本次论坛的学术深度:“青年学者既延续了‘接着讲’的传统,更以问题意识推动‘向前看’的探索,尤其在跨学科领域展现了阳明学的开放性。阳明学思想体系并不是一个封闭的系统,而是向其他领域开放的。从未来展望的角度来看,阳明学研究还大有拓展的余地。”南开大学单虹泽老师作为青年学者代表,提到本届大会的主要特点呈现为“文献整理和文本考据方面取得了显著进展”“阳明后学思想构成立体化的阳明学派研究”“不局限于传统的心性论或工夫论,呈现出多元化的理论视角”,以及“东亚阳明学的比较研究成为热点”等。在当今文化多元、学术研究日益全球化的发展背景下,如何让传统的人文学科既能保持一技之长,又能积极展开彼此之间跨学科的对话和互动,已然是不可回避之事,值得引起充分的关注。

  

山东大学儒学高等研究院陈晨捷副教授代表会议主办方总结指出,本届《曾子学刊》人文高端论坛以阳明学为主题,论坛收录的文章均以扎实的文献功底、开阔的学术视野与敏锐的现实关怀,发出当代阳明学研究的雏凤清音。近年来,阳明学研究呈现出前所未有的繁荣景象,这一现象既源于学术界对传统思想的重新审视,也关乎当代社会对心性修养与实践智慧的迫切需求,其思想资源对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应对技术异化等现代性问题具有重要启示。未来,山东大学儒学高等研究院与曾子研究所将持续搭建学术平台,推动阳明学与全球文明的深度对话,让传统文化在回应时代挑战中焕发新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