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30日,由浙江省稽山王阳明研究院、国际儒学联合会阳明研修基地主办的“从阳明学到蕺山学学术研讨会”在中国历史文化名城绍兴成功召开。本次会议邀请国内高校与学术机构阳明学、蕺山学研究专家,围绕会议主题分两个半场进行学术研讨,我院院长董平教授作开场致辞及主旨发言,副院长钱明、潘承玉教授先后担任分场主持,董平教授与我院学术委员会委员、复旦大学哲学系吴震教授作学术总结。
董平教授在致辞中表示,2025年是刘宗周先生逝世380周年,开展此次活动十分有意义。他指出刘宗周所创立的蕺山学本身代表着对阳明心学传播过程当中弊病的一种纠正,在理论和学术上提出了修正。黄宗羲通过《明儒学案》总结明代思想,延续了刘宗周的学术脉络。几百年后的今天,我们在讨论王阳明先生、刘宗周先生的学术思想,更可以以古照今,汲取借鉴,使先贤学术思想在当代发挥其应有的作用。
杭州师范大学张天杰教授分析了刘宗周与阳明学的关联。刘宗周受阳明学影响,通过“诚意慎独”修正其理论(如对“无善无恶”的批判)。指出阳明学中几乎所有的核心问题,刘宗周全部涉及到了。又提到蕺山学派(刘宗周)与陶奭龄等在“圣人非人”以及生死观上的分歧,但二者在现实中保持学术互动。
中国社会科学院张昭炜教授从许孚远的师承、学友圈说明其可纳入阳明学谱系而非单纯归属于甘泉学谱系。许孚远上承阳明学与甘泉学谱系,下启蕺山学谱系,他的克己之学影响深远。从善之有与无、格物之内与外、心性之合与析分析了许孚远对阳明学的思想继承与推进,又从许孚远都马政、抗倭寇、开新法等实践展现了其全得王阳明三不朽的精神,是阳明学的真正实践者。
中山大学陈畅教授从“性体”这一概念入手,指出阳明学派的思想发展大致上呈现出从独重心体(心宗)到心体性体(心宗性宗)并重的演变脉络。阳明学派在其发展过程中逐渐加强性与天道的论说、加强气论的论说;这个趋势在晚明阳明学派宗师刘宗周那里,以性宗(气论)、心宗的形式做出总结,代表着阳明学派在心性与政教之张力的引导下,开创出的独特思路。
清华大学高海波教授提出明代心学中的意志思想经历了从王阳明到刘宗周的发展。王阳明强调“良知”作为“知情意”的统一体,但其对“意”的理解存在含混,导致“诚意”与“致良知”混淆。刘宗周批判阳明后学流弊,提出诚意说,强调“意”作为好善恶恶的道德主宰,是先验的、固有的,决定了人心的道德方向,实现了理学道德意志论的完成,确保了道德实践的纯粹性和动力。
华东师范大学卢盈华教授探讨了良知在王阳明思想中是否为实体、本体与主体的问题。指出良知非独立自存的实体,而是内在于体验活动;良知是心之本体,指本然纯粹状态,非宇宙终极来源;良知是能动自我意义上的主体,非自作主宰。强调良知展示上下、主客、人我的交互作用,澄清了王阳明的本体学说对哲学研究的启示,特别是体验哲学的重要性。
兰州大学王涵青教授探讨了陈确在明清儒学转型期提出独特的辟佛之论。陈确批判理学与心学双重进路流于禅学,强调回归孔孟之道,注重“老实”之学。通过辨析《大学》文本的偏禅问题,指出程朱与陆王在诠释上的支离与空谈弊病。陈确主张以“亲生之身”的实践为基础,反对过度理论建构,强调知行合一与慎独工夫,以清除理论弊端。
浙江越秀外国语学院余群教授主要分析了阳明心学与明代文学体裁的演进。阳明心学与明代文学体裁演进密切相关,经历了动摇诗歌正统地位、推动散文创作、激励小说戏曲繁荣三个阶段。前期,阳明心学兴起冲击了诗歌正统;中期,心学成熟促进了散文兴盛;后期,心学流播为小说戏曲等通俗文学流行创造了条件。
吉林大学张慕良教授通过刘宗周的“慎独”解,对近年公布的安大简《仲尼曰》“君子所慎”章进行了对照解读,指出该句蕴含孔子对“道”的思考,并非简单修养工夫。认为刘宗周将“独”理解为“本体 ”符合孔子原义,《仲尼曰》的简文与刘宗周的“慎独”解是相互验证的,刘宗周的“慎独”思想对阐释孔子及儒家形而上学的独特贡献,具有超越时代的深远意义。
宁波财经学院邹建锋教授分享了他的阳明学核心文献最新调查收获,即南大吉绍兴府刻本《传习录》版本的源流。通过接触到稀有文献,提出新观点:现行《传习录》底本源于嘉靖13年徐阶在绍兴府刻印的版本,比南大吉本更早,且包含王阳明与欧阳德、聂豹的两封书信。
浙江省社会科学院李旭研究员探讨了王阳明与王夫之关于“诚意”理论的异同。阳明以“诚意”为儒学纲领,强调真切笃实;船山则认为“诚意”是“诚”的一部分,提出“扑满条达”说即内外交相养的功夫。两人都重视格物致知与诚意的关系,但王夫之更强调“意无恒体”,需以“素正之心”贞定。
宁波大学陈昊教授详细考释了王阳明致弟子顾应祥的九封书信,时间跨度从正德十二年至嘉靖二年,内容涵盖军事合作、学术讨论及师徒情谊。通过对书信背景、内容的梳理,展现了王阳明与顾应祥的交往历程,对阳明学文献研究及后学理解具有重要意义。
在学术总结环节,董平院长对这次研讨会的意义给予了高度肯定,同时对进一步推动这一领域的学术研究提出了殷切希望,特别强调王阳明的《大学》古本对阳明学研究的基础性地位,今后研究阳明学应更多回到《大学》古本而不是朱熹的《大学》文本。
复旦大学哲学系吴震教授对参会人员表示钦佩,感谢组织方的安排和各界爱好者的参与,指出社会人士与学界的思想互动有待加强。建议今后进一步拓展对刘宗周的研究,进行多方面的专题研究,同时更加深入地探讨阳明心学的核心问题。
研讨会结束,参会专家还实地瞻仰了蕺山书院和刘子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