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1
何俊:谈谈德性
 

3月29日上午,复旦大学特聘教授、哲学学院博士生导师、浙江省稽山王阳明研究院学术委员何俊给大家带来了一场引人深思的讲座——《谈谈德性》。我院副院长钱明教授主持,并与一百多位来自全国各地的传统文化暨阳明心学爱好者聆听了讲座。

 

微信图片_20250402084922.png


开场,何俊教授便引入《中庸》里“尊德性而道问学”这一修身理念。他解释道,此理念着重强调道德本性与后天学习相辅相成,人们应在尊重天赋善性的根基上,借由勤奋学习与积极实践,实现人格的健全与升华。何教授还特别点明,德性的内涵并不全然等同于大众日常认知里的美德。

 

微信图片_20250402084925.png


紧接着,为让大家透彻理解,何俊教授将“德”与“性”拆分开,结合自身生活中面临道德抉择时的内心纠结、做出的判断和选择,深入浅出地阐述德性。比如,讲述在一次社区公益活动中的亲身经历,让大家真切感受到德性在现实生活中的具体呈现。


微信图片_20250402084928.png


随后,何俊教授以“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为例,从形象和内涵两方面剖析,指出德性具有多元性,且不同元素间或许存在矛盾。从构成来看,“德”体现在具体行为与准则中,而“性”涵盖天性、性格等,更为宽泛。为帮助听众梳理德性逻辑,何教授搭建起金字塔型的德性思维。最底层是日常行为,中层是道德规范,顶层则是抽象的德性理念。

讲座末尾,何教授总结德性的四层含义:一是事物的规定性,能让我们辨别事物,像区分苹果和西瓜;二是事物存在层级,如同金字塔,有源头,如水果包含苹果、香蕉等;三是人体学上人的行为状态,像吃饭、生产等;四是人会评判自身行为状态,期望成为更好的自己,如男孩成长为有担当的男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