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1
陈畅:静坐工夫的多重维度及其超越——王阳明静坐工夫新论
 

3月29日下午,浙江省稽山王阳明研究院邀请中山大学哲学系陈畅教授作主题为《静坐工夫的多重维度及其超越——王阳明静坐工夫新论》专题讲座。我院副院长钱明教授参加聆听,并对讲座作总结评议。

 

微信图片_20250402084536.png


陈畅教授通过对中国思想传统中的静坐类型分析,认为儒释道三教对静坐工夫的哲学建构存在本质差异。他提出从“静境”中所修炼的对象看,静坐工夫分为三类:第一类与“身体”相关;第二类与“心性解脱”或“灵性开发”有关;第三类与“政教秩序”有关。这种类型学框架突破了传统工夫论的单向度阐释模式,为理解不同思想传统提供了新的分析路径。

随后在思想史脉络的梳理中,陈畅教授指出宋明理学的静坐工夫具有双重实践向度:既是个人精神修养的工夫进路,又有社会政治治理的方法论基础。在朱子学体系内,静坐作为"养蓄生机"的核心工夫,通过抽离日常经验以达成知觉灵明的纯形式体验,实现个体生命与伦理共同体的精神共振。但朱子学"静中涵养"模式受制于动静二分的理论架构,在实践层面存在结构性局限。而阳明学通过本体论重构实现了静坐工夫的创造性转化:将"主静"转化为"主动"工夫,在消解外在规范引导的基础上,建立良知本体的自我振作机制。这种转化具体表现为实践范式的根本转变:从"静中体验"的沉思状态转向"为善去恶"的行动实践。阳明致良知学说突破观念内省的局限,使静坐蓄积的生机能量转化为社会政治改革的实践动能,最终完成对理学静坐工夫的实质性超越。

通过比较朱子学与阳明学的本体工夫论体系,陈教授认为阳明彻底改变了朱子学动静二分格局里的主静思维,实现了对理学静坐工夫的转化和提升。他认为阳明学自由充沛、动力不可抑制,而朱子学则谨慎、节制、坚韧,但存在局限。

 

微信图片_20250402084600.png

讲座结束后,来自全国各地的听众踊跃提问,陈畅教授一一作出细致解答。

最后,钱明教授在总结评议中指出,陈畅教授的研究通过哲学史重构与概念分析的双重进路,系统揭示了阳明心学对理学工夫论的理论突破。这种突破不仅体现为工夫论层面的范式转换,更彰显心学思想介入现实秩序建构的实践特质,为理解宋明理学发展脉络提供了重要的理论参照,十分具有启发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