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8月27日至8月30日,由清华大学国学研究院与清华大学哲学系联合主办的“象山心学三讲”系列讲座在清华大学蒙民伟人文楼211会议室顺利举办。本次系列讲座由复旦大学哲学学院何俊教授主讲,清华大学哲学系唐文明教授、高海波副教授、赵金刚副教授主持、评议,清华大学哲学系、国学研究院陈来教授出席讲座。本次讲座是纪念清华国学院成立一百周年系列讲座与冯友兰中国哲学纪念讲座的组成部分,吸引了校内外不同院系师生积极参与。
第一讲:象山心学之本心植立
第一场讲座于8月27日下午举行,讲座题目为“象山心学之本心植立”,主持人为清华大学哲学系高海波副教授,清华大学哲学系、国学研究院陈来教授出席。
在讲座起始,何俊教授介绍了系列讲座的缘起和主要结构。何老师提到,近年来在陈来教授的建议下,他开始集中精力推进象山的个案研究,并于23年夏完成书稿,原拟24年出版,现延至25年初刊行。本次讲座是对即将出版专著的概要性讲述,分为“象山心学的本心植立”“象山心学的发明展开”与“象山心学的辨驳攻斥”三个主要部分。何老师还介绍了自己研究象山的一些心得体会,提醒学者要注意研究材料版本的选择以及《象山集》编撰过程中具有的思想建构意识。
在讲座中,何俊教授首先介绍了象山本心观念与认知结构间的关系。何老师认为,象山思想的定性时间较早,并且受到其幼年时期问题意识的影响,比之朱子问“天之上是何物”,象山问的是“天何所穷际”。在象山看来,空间以“我”为中心,以主体性的确立为表征,在成长过程中也沿用了这样的观念。而在时间观念上,象山重视为过往的时间赋值,将孔子、孟子作为重要的节点,通过时间回溯以确认自己的主体性。在最后在本心与事的关系上,象山认为人的认知由人的活动展开,本心是精神面对外部世界时的自然触发、自然安排,世界自然敞开过程中的内在机理能够为本心把握。这使得象山的知识不用从书本文字出发,而是精神面对对象、在实践中的自然触发。
其次,何俊教授论述了象山本心与实学的关系。象山认为,只有心面对外部之事时产生的判示才是真正的学问,通过对历史的回顾进行论证,象山一方面证明实学思想,一方面为心学进行合法性(道统)的认证。因此,“道”需要去追溯尧舜,而“学”要在孔孟上讲。以此为坐标,象山对前学进行检视,认同颜子对孔子之道的传承,而将孟子去世作为界点。象山认为自己的本心思想继承于孟子,孟子最重要的贡献在于将孔子的思想进行十字打开,孔子的思想是没有缝隙的整体,孟子进行纵与横上的剖开。象山心学不只是对孟子的传承,而是加上了颜回的思想,在这个意义上说,象山的工作既是对孟子的传承,又是对颜回的传续,他认为自己是通过孟子接续颜回,是孔子思想的唯一传人。
最后,何俊教授还提出象山与其同时的知识表达有直接碰撞,其中包含理学和经学,从而涉及到了本心和语言的关系。象山为了彰显自己的论学宗旨,不惜独尊德性以使心学彻底化,一方面具有一些反智论倾向,另一方面这种说法仍是要回应治学上的问题,故而聚焦于注经与注我的问题。总体上来讲,象山认为“六经注我”是核心,“我注六经”是了解之后的表达,认为只要内心认知了道理,经典与本心处于印证而彰显的状态。
在何俊教授的报告后,陈来教授首先就李绂对象山全集评点的重要性、陆象山的教法、本心与先验意识、象山的反智主义等问题与何俊教授进行了简要的交流。
高海波老师在评议中指出,何俊教授引用“发生认识论”讲象山的立心具有很强的启发性,象山的人格形态也体现了他以“我”为中心的宇宙观。同时,何俊教授所讲象山“本心”中有限与无限的问题值得大家进一步关注,象山对本心的无限性的阐发与孟子仅仅就道德方面立论相比有所区别。
最后,与会同学就象山理论中“心”的功能、皮亚杰“发生认识论”等问题与何俊教授进行了充分交流,第一场讲座在热烈的气氛中落幕。
第二讲:象山心学之发明展开
第二场讲座于8月29日晚在蒙民伟人文楼211会议室召开,主持人为清华大学哲学系赵金刚副教授。该场讲座的主题为“象山心学之发明展开”,从“读书法与解经法”“易学与春秋学”和“简易工夫”三个角度对象山心学进行阐发。
何俊教授首先对陆象山的读书法和解经法进行分析,认为其读书法具有三个要点:1.要求读者作为主体参与到著作中去,对著作进行再创作。2.认为以汉人古注为主,对文献进行句读后,自然可以理解文章大意,因而不必在细致的字词句上进行纠缠,而应该在理解大意后实下工夫。3.对重要段落反复吟咏,之后自然就会体悟到它的含义。解经法也具有三个要点:1.理解清楚文章的核心思想。2.从经典产生的时代背景和思想史方面,分析经典“所以立言之意”。3.强调不能尽信经典,对其中的观点要具有怀疑、批判的态度。
其次,何俊教授对象山的易学和春秋学特点进行分析,认为他的易学有三个特点:1.通过解释晋、泰、大壮三卦,体现《周易》的完整义理,并将《周易》所蕴含的义理最终归结到人的本心上。2.认为象数易是否灵验,取决于占卜的人的精神气质。3.以本心为重,对《周易》九卦顺序进行了分析,获得了朱子、吕祖谦的认可。象山的春秋学主要强调两个方面,即内聚于心和外恪于礼,前者对《春秋》成书目的进行分析,认为它的根本目的在于使读者产生内在警醒,后者接续颜回克己复礼的思想,强调《春秋》教人恪守礼仪。
最后,何俊教授对象山的简易工夫进行分析,指出其出处在《周易》中的“乾以易知,坤以简能”一句,象山将《周易》中描述乾坤的“简易”进行了主体转化,认为它也可以描述为人之为学的工夫,这是符合《周易》基本原理的转化。象山对简易工夫的具体描述为:“根本苟立,保养不替,自然日新。”呈现他为学手段的两个方面,其一是立根本,通过三种路径完成:1.把握事情的真实情况,不被虚文烦扰。2.用凝聚的内心来统摄日用。3.立定志向。其二是保养不替,通过三种路径完成:1.存心与寡欲。2.减少内心的负担。3.收拾精神,把涣散的精神收缩进内心中,让它不要受到各种事物的扰动。
在何俊教授的报告之后,赵金刚老师对讲座内容进行了评议。与会学者与同学也就象山对德性之知、闻见之知的区分,以及本心所具有的知识范围等问题与何俊教授进行问答讨论,对陆象山的贡献和局限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第三讲:象山心学之辩驳攻斥
第三场讲座于8月30日下午在蒙民伟人文楼211会议室召开,主持人为清华大学哲学系唐文明教授。该场讲座的主题为“象山心学之辩驳攻斥”。
何俊教授从攻朱子、辟佛老、训门人三个方面对象山的辩驳攻斥进行分析。基于以往朱陆争辩的研究之丰,何俊教授选择从知识社会学角度对朱陆争辩进行分析。何俊教授对宋代儒学的发展流变进行梳理,指出在王安石新学渐趋消歇的时代背景下,洛学得以复振,南宋理学共同体开始登上历史舞台。何俊教授指出,由于象山与朱子同处一个理学共同体,象山作为后来登场的思想者,为了确立自身学术地位,不得不对朱子学说进行批判性审视,这就在客观上形成了象山攻斥朱子的要求。
对于朱陆互斥对方思想为佛学的问题,何俊教授在回顾以往研究后指出,此问题的研究关键在于如何判断这个事实。何俊教授指出,象山与朱子在对佛教危害性认识上有着根本不同,故而双方对待佛教的态度亦有着显著差别。对象山而言,公私问题才是儒佛的根本区分,佛道的论学方式则是无价值义的工具性存在,故而其毫不介意对佛道进行工具式的使用。
何俊教授认为,以往对象山讲学问题的研究多集中在对象山的门人弟子的研究上,而对象山本人如何训门人的方式手段的研究有所忽略。何俊教授强调,象山讲学具备南宋士人讲学的多种样态,可视为南宋士人讲学风尚的缩影。何俊教授通过对象山书院的个案分析,揭示了象山个人魅力在书院发展中的重要作用,同时也指出了象山书院难以持续发展的局限性。
在提问交流环节,高海波老师对何俊教授“象山心学三讲”进行总结,从讲座内容、讲座风格等多个维度对何俊教授的报告内容做出了高度评价。同时,高海波老师就象山与佛学的关系问题向何俊教授提出问题。与会同学就本心与实学的关系、象山实学与明清实学的关系、象山学与阳明学的异同等方面向何俊教授提问,何俊教授一一回应。系列讲座在热烈的讨论氛围中圆满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