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阳明心学大会圆满落幕。为期三天的活动中,国内外专家学者围绕大会主题从阳明心学的经典进行阐释、理论建构和运用创新进行为期三天的学术争鸣,取得丰硕的思想交流成果。作为本次大会的重要学术环节,陈来教授、董平教授分别做了主旨发言。最能体现心学大会学术特色的重要环节“稽山论道”,由干春松教授主持,杨国荣教授、张学智教授、李晨阳教授、黄勇教授参与对话。
一、主旨演讲
国际儒学联合会副会长、清华大学文科资深教授、国学研究院院长、浙江省稽山王阳明研究院陈来作《王阳明语录佚文与其晚年思想》主题演讲。
陈来教授从《阳明先生遗言录·稽山承语》中一些《传习录》未见的王阳明晚年思想的重要的提法,阐释王阳明晚年思想中“事外无心”、“物者良知所知之事也”的理念,指出王阳明晚年学问于工夫上向“著实”、“实落”的方面的转向,也进一步告诫人们实践于人格塑造与完善过程中的重要性。同时,陈来教授还提到王阳明晚年思想中“万物一体”的理念,“盖天地万物与人原是一体。其发窍之最精处,是人心一点灵明”,强调了人与万物不同处在于人有意识和道德,这也是人之成为天地之心的根本点。只有“心得其正”,人才能“为天地之心”。陈来教授指出,我们人类不仅要自觉意识到自己在宇宙中的优越性,更要自觉意识到人作为宇宙之心的崇高责任。在此责任感的驱动下,我们应秉持更为开放的态度,深入理解并尊重多元文化与传统,增进不同文明间的对话与交流,从而深化对自身本质的理解,为构建和谐共存的世界提供智慧与力量。
国际儒学联合会副理事长、浙江大学求是特聘教授、浙江省稽山王阳明研究院董平作《心学的世界图景及其对文明互鉴的启示》主题演讲。
董平教授认为,中国文化史自身的形成、演变、发展的历史,本身就是一个多元文明和合、共通、共生、发展的历史。夏商周三代最终汇聚到西周为典范的礼乐文明即是多元文明和合共生形成的文明形态,并最终成为中国文化整合不同文明形态的根基。无论是张骞出使西域,还是佛教进入中国并最终成为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都基于礼乐文明和合共生之精神内涵,充分体现着中国文化主动拥抱世界文明,并将其纳入到自己文化形态中的包容姿态。而阳明心学同样体现着这一点,阳明心学本身统摄了儒家、道家、佛学,可以说阳明心学本身就是多元文化的整合并形成独特的思维形式。自明中叶以后,阳明心学开始对外传播,对日韩产生了重要影响,成为文明互鉴的典范。因此,阳明心学给了我们文明交往的四点启发:一、交往过程中要彰显、坚持并不断完善自我主体性;二、将主体意识展开为具体的实践行动,在实践的过程当中达成相互理解。三、在与其他文明的交往中,成就世界的共享价值。四、交往的结果要通往和谐,实现“万物一体”,即最终走向人类命运共同体。
二、稽山论道
“稽山论道”为阳明心学大会学术品牌活动,本次稽山论道以“阳明心学与文明互鉴”为主题,从广阔的文化视野探索阳明心学在人类文明交流互鉴中的时代价值与现实意义。来自海内外的五位知名儒家学者就此展开对话。
稽山论道主持南开大学哲学学院院长、北京大学儒学研究院教授、中华孔子学会常务副会长干春松首先以文明互鉴的视野,点出与王阳明同一时间纬度的世界文明坐标上的其他耀眼明星,引导大家体认阳明心学在人类文明发展中的地位,阳明心学作为中华文明代表与世界文明的共性与特殊性。
对话首位发言嘉宾为华东师范大学资深教授、中国哲学史学会会长、浙江省稽山王阳明研究院学术委员会主任杨国荣教授。他指出从历史的视角审视,文明超越了近现代的价值观念,例如“民主”、“自由”。文明具有包容性,它不仅涵盖了传统价值体系,也包括了近现代的价值体系,两者之间为进退、取舍的关系,文明能够避免近代西方价值容易导向的形式化和工具化;文明肯定每个人的价值,文明彰显人文主义精神,承认文明可以确认每个个体在社会资源分配中的平等地位,于横向(对外)、纵向(对内)上皆展现出强大的包容性,从而利于构建和谐共生的世界。
国际儒学联合会副理事长、北京大学国学研究院教授、中华孔子学会副会长张学智教授以贺麟先生为促进世界文明交流互鉴的典范,通过分享其创立新儒家学派,以西方哲学的基本观点回望中国哲学的创新型视角,强调了跨文化研究视域的重要性。张教授还鼓励学者们要勇于对自身文化进行自我批判,自我革新,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焕发出新的生命力。
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哲学系教授、创系主任,国际中国哲学会(ISCP)前任会长李晨阳认为,文明互鉴与文明自鉴同样重要。文化的创新发展是在外部环境的冲击与自我内部的切磋与碰撞的共同作用下实现的。我们既要在坚持自我主体性的基础上以包容地态度展开文明互鉴,又要积极地投入文明自鉴,敢于内部切磋,实现文化内在的发展转换。
香港中文大学哲学系教授、美国宾州库兹敦大学终身教授、北美中国哲学家协会主席黄勇认为,阳明文化于世界文明互鉴有着跨时代、跨传统的价值。并结合“同感”这一具体的理论概念,认为西方心理学仅仅意识到人对他人身体上的“同感”,而王阳明则将这一意义拓展到了心体两者之上,给予了更为广泛的诠释,也为中西文化交流开辟了新的空间。
最后,在主持问答环节。四位与谈人又就阳明心学中的具体理论对文明互鉴的启示、阅读《传习录》的方式方法、共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等问题展开了精彩的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