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1
董平教授:究竟什么是“天人合一”
 

微信图片_20240924091600.png


9月6日下午,浙江省稽山王阳明研究院院长董平教授在浙江大学紫金港校区哲学学院100报告厅室作“究竟什么是‘天人合一’”专题演讲,浙江大学哲学学院常务副院长王俊教授、杭州佛学院副院长兼教务长戒法法师以及来自校内外的150余位企业界人士聆听了此次讲座。

在浙江大学哲学学院常务副院长王俊教授的开场白之后,董平教授正式开始了本场讲座。董教授首先从中西哲学异同之辨入手,提问中国哲学是否讲逻辑?他认为,不同于西方哲学聚焦于知识体系的构造,中国哲学更关注的是人如何更好地生存与活着。从根本上说,中国哲学乃是一种彻底的存在主义。

紧接着,董教授指出,中国文化中的“天人合一”包涵三个基本面向:第一,“天人合一”是一种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不同于游牧文明和工业文明,中国文化奠基于农耕文明。“一阴一阳之谓道”、“赞天地之化育”都与农业生产活动有直接关联,它们并不是脱离经验生活的抽象玄思。“天人合一”对中国人来说,是一种农耕式的生活经验,在六合、四时等宇宙观中都有显著体现。

第二,“天人合一”是人的存在本质。中国哲学认为,不同于水火、草木、禽兽之“有气而无生”、“有生而无知”或“有知而无义”,只有人才是“有气有生有知,亦且有义,故最为天下贵”。由此,作为“五行之秀,天地之心”的人,可以通过“思诚”的工夫上达天地之道。张载说“儒者因明致诚,因诚致明,故天人合一”,便是就人的存在本质而言。

第三,“天人合一”是一种生命境界。在中国文化中,吾、我、己是三个有着不同指称和特定用法的语词。孔子讲“绝四”、庄子讲“吾丧我”,都是要求我们真实地将自我之性通过日常生活展开,实现到我与之交往地一切人、事、物的不同情境之中。仁者身心一体,拥有完整健全的人格,以无我之境做到“民吾同胞,物吾与也”,是天人合之境的圆满实现。 

在提问环节,围绕“忠犬有义”是否也像人一样最为天下贵、如何以“知行合一”克服焦虑急躁情绪、天理人欲之间怎样协调等问题,董教授与现场听众展开了精彩互动。最后,在听众们的热烈掌声中本场讲座圆满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