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7月10日上午,第十届尼山世界文明论坛在曲阜尼山开幕。浙江省稽山王阳明研究院名誉院长、清华大学国学院院长陈来教授主持主旨演讲,浙江省稽山王阳明研究院院长、浙江大学求是特聘教授董平教授作“‘两个结合’与文化主体性建设”主旨演讲发言。以下为董平教授主旨演讲的实录内容。
我们今天讲中国文化,它不仅仅是一种关于文化的观念体系,更重要的它本身就是一种独特的文明样态,并且这种文明样态是在中国人民数千年的生活实践的过程当中,不断的在丰富充实而展开为一种独特的价值体系的,所以在这个意思上说,中国文化的历史绵延本质上就是一种独特的价值理念的体系,通过独特的文明样态的实现,通过一种独特文明样态实现其自身的这么一个历史过程。所以从这个意义上面来讲,价值理念、文明样态、历史绵延是三而一、一而三的统一体。我们也都知道正因为这样,随着时代的变动,或者说生活方式的变动,生产方式的变动,这样的一种价值体系,他一定要去通过新的一种形态表达他自己。这样的一种新的社会生活的形态,我造一个词,把它叫做事态形式,有点类似于当年司马迁所说的天人之际的留存结果,作为一种现实性而存在的。那么从这个意思上面来讲,一种文明的价值,一种文化的价值,是一定要和这样的一种现实的事态形式相融汇的,而事有变动,造成我们浙东学派的基本观点。
章学诚先生当年在《文史通义》里特别讨论这个话题,那就是我们一定要“随时撰述以体究大道”,换句话说,一种文明的历史形态及其价值是需要在生活实践的过程当中不断的去反观去总结去阐释去展示他自己的未来的。
就此而言,习近平总书记在建党100周年大会上提出两个结合的问题,那么我个人觉得正是这两个结合实际上也就是说,我们现在如何实现中国传统文化的创造性继承创新性发展,那就是要靠两个结合,马克思主义和中国革命的具体实践相结合,那是实现了我们整个事态的更新,有了现代的一种生活样本,生活样态,马克思主义和中国传统文化的相结合,会产生实现我们中国文化固有价值之当代绵延的根本方式,这个我想提一下,谁结合谁,马克思主义结合到中国传统文化。所以在这一层次上说,融入马克思主义的内容,结合中国的现实的生活样态,重新阐释中国的传统文化,不仅仅是实现中国传统文化本身的价值更新,同时也是人类文明新形态的构建方式。因为马克思主义和中国的具体的革命实践相结合,本身就是一种文明形态的构建过程,这个我具体不多讲了。
所以,从第二个结合来看,马克思主义和中国传统文化相结合,这一点习近平总书记实际上是讲得很清楚的,就是通过这种结合,我们来实现我们的文化主体性的重新建构,有了文化主体性,就有了文化意义上的坚定的自我,文化自信就有了根本的依托。中华文明就有了和世界其他文明交流互鉴的鲜明的文化特性。正是在这个意思上说,我们实现马克思主义和中国传统文化相结合,构建中国文化主体性不是可有可无的,而是实现双创的必由之路。
就中国历史本身来讲,我们就有无限丰富而又多样的重构民族文化主体性的历史经验。我们今天都喜欢讲雅斯贝尔斯的轴心时代的概念,我也讲,但是我个人的观点是中国的轴心时代,轴心文明不是公元前800年到公元前200年,中国的轴心时代就是西周。确切的讲,那就是公元前1046年到公元前771年,读过中国书的都知道的。雅斯贝尔斯所认为的轴心时代,前800年到前200年恰好相当于中国的春秋战国时代,而春秋战国时代恰好是西周文明解体之后才出现的诸子争鸣时期,每一个学派,每一个词,他们脑子里都有一个新东西,每一个人都在试图重新建构文明的主体性,在这点上唯独孔夫子特别有历史感,“吾从周”,他讲得很清楚,他的全部观点都是和西周的文明相关的。所以中庸说得非常恰当,重于“祖述尧舜,宪章文武”,正是夫子的祖述宪章,使春秋战国这一个礼崩乐坏的时代,重新和西周的礼乐文明有了内在精神的相互接近,也因此为文明后来的创造重新构建造成深厚的基础。
汉武帝时候的独尊儒术是在一个政治的意义上确定儒家思想为这个国家的一种指导思想或者说一种意识形态,它也是文化主体性建构的一种形态。罢黜百家不是废除百家,百家还在,独尊儒术不是唯此独尊,而是以此为国家意识形态作为价值建构的核心基础,如此而已。所以正是因为有了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中国的文化历史价值有了一个核心的构成的点,从此有了它价值核心的或者说核心价值的历史渊源。
正当我们把这个文化的主体性建构起来了,我们走向世界,我们以一种独特的文明的姿态走向世界。以前讲开放就觉得我们中国是一个内陆国家,是不开放的,但是从公元前二世纪中叶,明确的讲,就是公元前138年前后,唯独我们中国人用自己的双腿迈向世界,主动的向世界开放。大家都知道我在说什么,那就是张骞踏出的丝绸之路。所以开放的道路不仅仅是海洋,还有陆地,这条陆地的通道是中国人用腿走出来的,很坦诚地说我们开放的决心和毅力,没有哪一个民族有我们如此这般的决心。从这条路上,我们后来看到的所有一切的各种各样的风景,希腊、罗马、基督教、佛教、拜占庭等等,所有一切都在这条路上聚会,由此而造成了我们的唐代的辉煌。但是文明的开放的另外一个方面,作为主体性的一个文化问题,它会时时的提醒我们,引起我们关注。于是到了唐朝时候,韩愈的忧虑开始出现了,但是到了宋朝的时候,以北宋五子,特别是二程、朱熹,以他们为代表的这批学者,在理论上在哲学形态上吸纳了所有一切,重构了中国文化的价值,也就是再一次重建主体,这个意义同样是非凡的。宋代之后的学术,我们以前喜欢讲汉宋之争不是我们这里可以讲的话题,但是有一点是没有错的,不论是汉还是宋,他们都在为我们中华文化主体性的构造上,主体性的建设上面做出自己独特的不可相互取代的贡献。在今天,随着我们的老百姓日常生活的不断的开拓,随着我们的实践的范围不断的开拓,随着我们与不同文明形态交往、邦交的不断的深入,主体性问题仍然是个问题。那么这正是在这个意思上,习近平总书记的两个结合,给我们文化主体性的重建指明了方向。我们重新彰显中国文化的主体性,确实就应该是今天的一个时代主题,把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那么正是实现中国传统文化创造性继承、创新性转化的一个根本的有效途径和方法,经过这样的一种创造性继承和转化,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融入了中国传统文化,只有当它真实地融入了中国的传统文化,它才因获得主体文化不竭源泉的滋养而焕发新生。有数千年文化慧命赓续的中国传统,也会因马克思主义的融入而获得某种新的时代性,并在一个更为广大的世界文化背景之下挺立其主体性,正是这两个结合,我们完全有信心可以期待,经过中国人民富有创造性的实践,在世界不同文明体系的相互交织、相互融汇、相互吸纳、相互扶持之下,人类文明新形态的出现是可以期待的,谢谢各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