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1
“百生说阳明”系列作品展(二)
 

中国阳明心学研学游师资班自2020年招生以来,已连续开办四届,学员来自全国的各行各业各领域,是阳明心学传播弘扬的一股力量。学员通过对阳明心学的学习及我院学术委员的关于阳明学的书籍的研读,在不同的方面给工作、家庭及人生带来诸多收获。今天,特推出第四届中国阳明心学研学游师资班学员“百生说阳明”系列作品展(二),供大家相互学习,共同进步。

 

 

视频一

主题:阳明心学理论与实践的融合与个人成长

分享者:第四届中国阳明心学研学游师资班(1)班组织委员李鹏飞

视频分享了个人对阳明心学的深刻理解和个人感悟。阳明心学的核心在于发掘和实践内心的良知,通过自我反思和行动实现个人价值。王阳明的知行合一理念对我影响深远,使我认识到理论与实践的紧密联系。在生活中,将这些原则应用于个人成长和职业发展,提倡在困难面前深入思考并采取行动。我认为阳明心学不仅是一种哲学,更是一种生活艺术,能帮助人们在复杂世界中定位自我,保持坚韧。建议大家学习王阳明的心学智慧,用内心的力量迎接更好的未来。


视频二

主题:找到那条通往幸福的路

分享者:第四届中国阳明心学研学游师资班(1)班刘晓强

通过半年的学习,我对于阳明心学更加了解。阳明心学极其广茂而博大、极其幽微而精深,但是它又是简易明白,具有可操作性的,能够让我们从不同的阶段,升华自己,提升自己。

关于欲。现在很多人物资丰富,但却得不到快乐。我认为其实是因为欲无节制,欲本身是我们人性的一个部分,但是如果不能够致中和,那么就变成了一种负担。

关于生。每个人都在向死而生。从这个意义上来讲,每个人都是勇士。如何过好这一生?经过学习,我懂得是为了找到自我的良知,实现人格的完善和完整。

 

视频三

主题:阳明心学指导生活实践

分享者:第四届中国阳明心学研学游师资班(2)刘姝含

学习阳明文化对于我们在生活和工作中,都有很大的帮助。阳明心学让我们更多地学会向内求,之前有很多事情就是我们太向外观了,当自己的内心不够富足、不够强大的时候,一定要学会向内求。今天,心为物役似乎已是常态,外界的物左右了内在的心,以至于人们普遍感觉是:物与幸福的增长不成比例。其实,我们的内心并非如此脆弱,只不过是我们在追逐外物的过程中,将其迷失了。阳明先生的心学告诉我们,心其实很强大。只要内心足够坚定,又何苦让自己陷入现实的夹缝中生存。


视频四

主题:读《有无之境》 悟心学真谛

分享者:第四届中国阳明心学研学游师资班(3)班学习委员刘立宾

在其著作《有无之境》中,陈来老师通过探究王阳明的成长历程,揭示了其思想脉络,提出了“有我之境”与“无我之境”两种思想境界。前者以儒家文化为根基,强调个体在社会中的责任与道德义务;后者则深受佛老思想影响,追求内心的宁静与自我超越。在中国文化发展的过程中,这两种境界既存在紧张对峙,又相互补充。直到王阳明心学的出现,才为这一问题提供了解决之道。王阳明心学以儒学的“有”为基础,吸收佛老的“无”,达到以有为体、以无为用的思想境界。他平定叛乱,立下大功,却不为名利所动,实现了真正的超脱与自由。陈老师的解读,为我们深入理解王阳明思想及中国哲学史上的“有和无”命题提供了独特视角。

 

视频五

主题:泛观博览于儒释道 致良知中知行合一

分享者:第四届中国阳明心学研学游师资班(3)班余晨舒

王阳明在明代中期宦官擅权,宫廷斗争不断的历史背景中,通过泛观博览,精通儒释道。上马为将,下马为师,文能安邦定纬,武能保家卫国。他龙场悟道后,不但“知行合一”地传播心学,也通过践行“事上磨练”,为明王朝的千秋万代,战功彪炳。他和我喜欢的苏轼一样,于立德立功立言方面,一直践行君子风骨和文人气节。他提出的“知行合一”、“不假外求”和“致良知”,解决了因外境影响产生的精神内耗问题。他以其“心即理”、“良知即天理”为哲学基础,重视德性本体性,重视德性自觉。通过意识知道和行为践行解析了如何做到“知行合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