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1
“百生说阳明”系列作品展(一)
 

由浙江省稽山王阳明研究院与绍兴市稽山书院联合主办的中国阳明心学研学游师资班,作为国内唯一以阳明心学研学为主题的公益文化教学活动,自 2020 年起,已连续开办四届,每年面向社会各界开展公益招生。旨在弘扬阳明文化,培养阳明学研学游人才,让阳明心学深入人心,指导生活实践,使这一古老的中国智慧焕发出新的时代光彩。

第四届中国阳明心学研学游师资班于2023年8月开班,学员一期一会,定期上课,课后以各种形式及时开展交流学习活动。在2024年春节期间,学员们积极研读我院名誉院长陈来教授的《有无之境》、学术委员会主任杨国荣的《杨国荣讲王阳明》和院长董平教授的《王阳明的生活世界——通往圣人之路》。通过前期的学习积累和相关著作的研读,学员们对阳明学有了更深的感悟,并通过视频、书法、绘画、篆刻等不同形式展示学习成果。为此,我院特推出“百生说阳明”系列作品展,展示学员们的学习成果,以期鼓励更多阳明学爱好者学习和弘扬阳明文化,推动这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涵育社会文明需求,使阳明文化飞入寻常百姓家,在当代社会发挥其应有的作用。


 

视频一

主题:知行合一

主讲人:第四届中国阳明心学研学游师资班(1)班班长张芳

王阳明一生波澜壮阔,官至两广总督,致力于国家和人民的福祉,不辞辛劳为明王朝续命。在心学上,他影响深远,主张“心外无物”,强调认识自我和内心修养的重要性。“知行合一”是他思想的核心要义,提倡知识与行动的统一,反对空谈,强调实践。王阳明认为内心的邪念是“心中贼”,强调要通过自省和实践来克服。他的思想不仅是哲学命题,也是指导日常生活的实践原则,教人如何面对挑战,改进自我,提高道德修养。

 

视频二

主题:良知是心的本体

主讲人:第四届中国阳明心学研学游师资班(2)班班长姚志刚

阳明先生在此首提“良知”,并引用孟子的话对何为良知进行了阐述。“良知”一词最早见于《孟子·尽心上》:“人之所不学而能者,其良能也;所不虑而知者,其良知也。”具体来说,人之良知发于四端或四心,即,仁义礼智,见于《孟子·公孙丑上》。然后,先生进而指出,人之所以不能致良知,是因为有私意障碍,须用致知格物之功,去除私意,使良知充塞流行,就可致良知,达诚心正意。

 

 

视频三

主题:圣人是如何成为圣人的

主讲人:第四届中国阳明心学研学游师资班(3)班班长沈玲玲

王阳明的思想核心可以概括为“心即理”、"知行合一"、"致良知"等。他对于“良知”和“知行合一”的坚持以及不懈的努力,使他最终成为儒家圣人,并给后世留下宝贵的文化遗产。

王阳明认为真正的光明来自内心。同时,他认为人人皆可成为圣人。只要我们去除私欲,满眼都是天下,再加上坚定的信念、无私的奉献和持续的修炼,每个人都能成为圣人,每个人都能内心光明,照亮整个世界。如果全社会都在阳明心学的引领之下践行“致良知”和“知行合一”,我们一定能够达到“个个心中有仲尼”,“满街圣人亦常事”。

 

视频四

主题:心之所向 一路前行

主讲人:第四届中国阳明心学研学游师资班(5)班组织委员朱民

进入阳明心学班,感受到了中国传统文化对心灵的洗涤,古代先贤智慧对人类的引领。

潘建国老师说学习阳明心学不要试图去和他人理论、争辩,一定要证明自己的观点正确与否,而是要在学习过程中用阳明先生的智慧认知自己、改变自己、进而完善自己。

阳明先生在“四事规”中也提出:立志、勤学、改过和责善。责善要持续就需要立志;责善要行之有效就需要勤学;责善要让别人心服口服就要以身作则,改过自新。

我也一直思考阳明先生何以有如此大的毅力和魄力,能不懈追逐自己的梦想?答案是对祖国的崇敬与珍爱!是对百姓的怜悯与同情!更是他对自己的透彻认知和终身学习!

学习道路且漫长,但我心之所向,定会一路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