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11日,以“阳明心学与企业家精神”为主题的首届“孔学堂文明论坛”在贵阳孔学堂举办。浙江省稽山王阳明研究院院长董平认为,现代社会的转型很大意义上体现为企业家角色的转变,企业家不只是社会财富的创造者,还是社会风气的引领者,同时也是文化价值的创造者和体现者、实践者。
不同的时代都有“双创”,“双创”的过程性展开就是中华文化的绵延与更新、继承与创造、多元与统一的自我更新意识。因此,“双创”毫无疑问是站在今天这个特定的时代要求,是实现中华文化、文明再续辉煌的必由之路。
在董平看来,阳明心学本身是在特定历史条件之下、特定时代文化里、特定时代背景下、特定文化氛围下,实现“双创”的典范。
11世纪中叶以来,中国文化面对着特别的多元、特定的多样,于是有一批伟大的思想家、学者、理论家顺应时代而生,他们在那个特定的历史条件下实现整合性创新,形成宋代理学。理学的新颖性就是时代性的体现、多元性的体现,成为那个年代的“双创”典范。
董平认为,作为理论体系来讲,朱熹的思想体系非常完备,甚至在某种意义上比王阳明更完整地强调了知和行的统一性。但到阳明先生的时候,朱熹理学逐渐变成了科举标准答案的来源,于是,朱熹的思想体系渐渐脱离了作为一种生活实践体系的原貌,成为一种单纯地知识化了的思想体系。
于是,王阳明批评朱熹之学,他站出来对朱熹之学再度解构又重构,才有了阳明心学,阳明心学同样包含那个时代独特的“双创性”。所以,在那个特定的年代、特定的思想氛围中,王阳明基于他独特的体悟,重构了他所理解和领悟的圣人之学、圣人之道、圣人之行、圣人之境界。
“阳明心学本身是多元化的一种整合、多维价值最终归源。”董平认为,从阳明心学所展开的实际境界而言,所实现的效果或者结果来看,王阳明开始把圣人之学、圣人之道转向民间,强调圣人之学的实践性,强调圣人之学的理解和领悟必须通过个体的生活行为来展开,而这一点恰好是阳明心学之所以能够在明中晚期之后风行于整个时代的重要根源。
董平认为,中国传统文化的确有它所谓的精英面相,比如孔夫子讲过君子之德风,小人之德草,草上之风必偃。谁是君子?谁可以成为君子?理论上说夫子讲得很清楚,性相近、习相远,只要你愿意学都可以成为圣人。但是在现实中可以清楚地看到,读书人更容易成为君子,更容易接近圣人之道。明代阳明先生之学的转换,把君子这个文化理念扩大到了大众层面。
如今来看,阳明心学与现代企业家精神有何联系?董平认为,这是时代发展所带来的创新思考,是时代之问。企业家不仅是现代的精英,更要做当代的君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