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12日,
第三届阳明学在福建(漳州)论坛开幕,
来自省内外的专家学者们
齐聚一堂,共话阳明学。
第三届阳明学在福建(漳州)论坛
专家学者发言摘要
《福建阳明学传播看漳州》福建省闽南文化研究会会长 林晓峰
阳明学在福建具有传播早、联系广、贡献大等特点。目前,阳明学在福建的探索研究、传播发展始终充满活力,而漳州则成为福建阳明学传播中心。闽南是福建阳明学的传播高地,同样阳明学也丰富”爱拼敢赢”“"重义求利扬商“等闽南文化内涵,活泼泼的阳明学与开放包容的闽南文化相融合、互促进。总之,阳明学的雨露润泽福建大地,丰富发展了闽南文化,推动漳州社会经济发展、助力月港的兴盛,可以说,福建阳明学的传播看漳州。
《王阳明巡抚南赣的政教实践值得借鉴》厦门大学国学院院长、中国朱子学会常务副会长 陈支平
王阳明在南赣巡抚任上的政教实践以及由此所延续下来的阳明文化,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蕴含的家国情怀,人文理念,教化观念,是中华民族基本的文化基因之一,为当今的社会发展和文化振兴提供了良好的参考借鉴。用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激活阳明文化,培育人文精神和时代精神,大力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才能让阳明文化与时俱进,让中国特色更加鲜明。
《闽南文化的形成、发展与阳明学密切相关》闽南师范大学副校长 张龙海
闽南师大今天取得的成绩离不开闽南文化的滋养。闽南文化的形成、发展与阳明学密切相关。五百多年前,阳明先生来到福建平寇截乱,践行其”知行合一”“致良知”的圣贤之道,并在这里立德、立功、立言。
《文明书院是传播“知行合一”思想的第一个讲坛》贵州大学副教授 张 明
王阳明贬谪贵州龙场期间,贵州文明书院是元明时期贵州最著名的书院。王阳明曾多次应两任贵州提学副史毛科、席书的邀请,到贵阳文明书院讲学,并始论"知行合一”。由此而言,贵州文明书院成为天下王门传播"知行合一"思想的第一个讲坛。
《朱子的天理与王阳明的良知》江西井冈山大学历史系主任、研究员 李伏明
福建是朱子学的根据地,阳明学在福建的传播必须直面朱子学。彼时,福建严酷的生存环境条件,使百姓生活具有极大的不确定性。朱子学的天理提供了一种确定性,给民众带来精神寄托,具有坚实社会文化基础。而王阳明亲民爱民、勇于担当的精神正是当时的福建士民所需要的,这也使得王阳明受到广泛的尊重和敬仰,阳明学得以传播。在新的历史条件下,追求真理,寻找确定性依然意义重大,尤其必须弘扬王阳明亲民爱民、勇于担当的精神,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王阳明人生经历的最后一程在广西》广西文物保护与考古研究所研究员 李光亮
王阳明人生经历中的最后一程,即在梧州任职两广总督处理广西事务。到达梧州前,王阳明将平生心学之最后总结《大学问》著录成书,正式传授门人子弟。到达梧州后,王阳明讲学于梧山书院,阐述其心学中的“诚意”与“知行合一”,使王阳明晚年之心学,从知行合一最后落到“良知实处,推己及人”,终至“此心光明”,实现了心学南播、由凡成圣。
《朱王会通是福建阳明学的基本特征》中国朱子学会阳明学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兼秘书长、平和县委宣传部副部长 张山梁
作为朱学重地的福建,并非一味排斥阳明学,而是以“共融互容”之举措,助推“朱王会通”之势,从而形成具有福建特色的阳明学。从朱熹、王阳明在治理管控漳郡的束民以礼、束民以约的相近理念,到一大批莅闽履职阳明门人、后学兼顾朱学的会通,以及黄道周等众多闽籍学人促成朱王会通,有理由说,“朱王会通”是福建阳明学有别于其他地方的地域文化特色之一。
《平和人始终牢记这位“县父”》平和县文史爱好者 石江林
王阳明奏请设立“平和县”,增强百姓对平和的归属感,推行制度,稳固了基层治理结构:设立学校,培育了一批人才,促进了教育文化的发展等众多对平和做出的事迹。
本次活动共收到来自全国13个省(自治区)的50多篇论文。专家学者们在交流发言中围绕阳明学与福建、与闽南、与漳州的关系,从不同侧面畅谈阳明文化的时代价值,阐述福建阳明地域文化的特点,进一步领会研究、继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必须与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相结合的论断,坚持古为今用,在传承发展中汲取中华传统优秀文化的精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