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1
杨国荣教授在意大利出席 East and West Philosophy in Dialog 学术会议
 

在第一天的会议上,杨国荣教授以Metaphysical Principle and Principle of Value为题,作为首场会议的第一个发言人,作了一个多小时的演讲。该发言以老子哲学为对象,指出,在《老子》的哲学系统中,天道观意义上的形上原理与人道观视域中的价值原则呈现内在的相关性。就天道观而言,《老子》以道为第一原理;作为存在的终极根据,道非人格化或目的性的存在,而是以自然为其本真形态,所谓“道法自然”便表明了这一点。天道观上的法自然,在人道观中进一步具体化为价值层面的自然原则。以“道”与“自然”为核心的观念,以上思维进路既体现了天道观与人道观的一致,也展示了形上原理与价值原则的互融。在讨论中,杨国荣教授对与会学者提出的问题作了具体回应。

图片

在26日的会议中,杨国荣教授的发言题目为“Viewing Humans and the World Through Affairs”,阐述了其从“事”的角度考察人与世界的看法,指出,人既追问世界实际是什么,也关切世界应当成为什么,而人作用于世界的过程,也就是“事”的展开过程。在他看来,与以“物”观之侧重于考察对象性的存在、“心”观之以意识和观念为进路、以“言”观之主要关切形式与逻辑之维不同,“事”首先与人的现实活动相联系,并同时包括人之所“作”或所“为”的结果,以“事”观之相应地意味着基于人的现实活动及其结果以理解世界和变革世界。这一看法体现了其具体形上学的观点,为与会学人所瞩目。

图片

在28日的发言中,杨国荣教授以The Dialogue of Civilization and Its Implication 为题,分析了文明对话的意义,认为对话本身不是目的,它所指向的是相关方面的相互理解,这种理解以认识和了解真实情况为目标,对避免文明的冲突具有重要的意义:很多对立的发生,是因为不了解相关真相,通过对话而推进相互了解,有助于抑制冲突。从社会领域看,这一层面的相互理解涉及两个方面:其一,现在或当下社会发展的真实情况;其二, 未来发展,亦即未来发展的方向和目标。目前西方既不了解中国现在的实际情况,又对中国未来发展的方向缺乏认识,由此导致了各种偏见和疑虑。按杨国荣教授的观点,文明对话不应限定在某种意识形态的格局中,而应从人类、人性的角度考察问题,把如何使人民生活得更好、世界更为和谐作为基本的关注之点。他同时强调,理解在总体上属于解释和认识世界,从而,它不具有终极的意义,人的最终目标是改变世界,使之合乎人的价值理想,理解总体上服务于这一目标。对文明对话以上看法。引发了与会者的关注。

通过几天的会议,各国学者基于相异学术背景,表达并交流了不同的看法,宽展了学术的视野,深化了对相关问题的理解。

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