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7月3-8日,The Aristotle–Confucius Symposium on Ethics for the 21st Century在希腊名城Athens(雅典)与 Thessaloniki(萨洛尼基)举行,会议以亚里士多德与儒学的比较研究为主题,同时涉及更广意义上的中西哲学关系。杨国荣教授应邀出席会议,其发言专场被安排在亚里士多德的故乡Thessaloniki(萨洛尼基),由前世界哲学大会主席莫兰(Moran)教授主持。
杨国荣教授在Thessaloniki首场会议的发言
与前此的意大利会议一样,本次会议的工作语言是英语。在题为Justice:From Confucian Perspective的发言中,杨国荣教授对正义问题作具体考察,他指出,正义是西方哲学传统中的重要论题,自柏拉图、亚里士多德以来,主流的西方哲学往往将正义理解为“得其应得”,这一意义上的“得其应得”又以个体权利或资格(entitlement)为依据。权利的本质是确认相关个人有权获得某些社会资源或发展机会。以应享权利为形式,个人权利成为正义的核心。然而,尽管个人权利通过参与有序占有和分配社会资源来保障社会正义,但它本身却存在内在的问题:个人之间在体力、智力、社会背景等方面存在种种的差异,后者蕴含着进一步走向社会分化和对立的可能。后来罗尔斯虽然对正义的传统理解提出了异议,并试图以作为公平的正义取代传统的看法,但他的观点又以无知之幕和原初状态的逻辑预设为前提,而非根据社会的现实状况,从而具有抽象的特点。与此不同,杨国荣教授认为,正义的更合理的意义体现于“得其所需”,根据这一正义的原则,社会资源的分配的依据,不应仅仅是个体权利,而是其多方面需要。
杨国荣教授在雅典会场上对与会发言者的评论和提问
在杨国荣教授看来,以上视域中的正义可以从传统的儒学中获得其内在依据,后者进一步展开为仁道高于权利和人性平等,它们同时体现了中国哲学特别是儒学的视域。仁道原则或仁道高于权利以肯定每一个的内在价值为内涵,从形而上的层面考察,当人本身成为关切对象时,其内涵不仅指向每一个体所具有的尊严,而且构成了生活资源分配的基本依据。“得其应得”的另一前提是人性平等,按传统儒学的观点,人不仅具有内在价值,而且作为人,其本质具有相通性。孟子所谓“圣人与我同类”,以表达这一点:其意义不仅在于承认人人都可以成圣,而且以人性的相通为成圣的依据。后来王学肯定“满街都是圣人”,其涵义也与之相同。既然每一个人作为人都有内在价值、人与人之间在人性上彼此相同,社会资源的分配就不应仅仅限定在个体独特的权利之上,而应该按其实际的需要。这一观念从实质的层面扩展了正义的内涵。杨国荣教授关于正义的阐释,体现了中国哲学的视域,获得了不少与会学者的赞同。
论坛所涉及的问题包括其他方面。与会学者对大家共同关心的问题,展开了不同角度的讨论,这种讨论既增进了彼此的理解,也深化了对相关问题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