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1
阳明心学的商业智慧 “稽山论道-阳明心学与企业家精神”论坛侧记
 

当越商、浙商与来自北京、上海、深圳、武汉等全国各地的阳明文化专家学者,一起探讨“阳明心学与企业家精神”时,会碰撞出怎么样的火花?

昨天下午,2020阳明心学大会分论坛之一的“稽山论道—阳明心学与企业家精神”主题论坛举行。大家各抒己见,对企业家践行阳明心学开展探讨。

 

新儒商

经济柱石文化精英

“中华民族的振兴,有赖于新儒商的崛起。”在论坛上,国际儒学联合会副会长兼学术委员会主任、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研究员李存山开门见山。他说,中国当代社会中新儒商可以说是新的经济柱石和文化精英,负有率先崛起的历史使命。把儒家文化与现代管理、产品研发等有机结合,实现创造性地转化和发展,这就是王阳明心学思想对儒商发展的重要意义。

企业家精神的内核究竟是什么?在浙商总会常务理事、浙江科发资本管理有限公司董事长陈晓锋看来,最本质的就是知行合一。企业家不能盲目行事,要理论联系实际,脚踏实地,从小处着手。他认为,阳明心学同样启发企业家要有信念、有自信。“心即理”,理就是方向,就是信念。在动态践行知行合一中,不断根据行的结果调整自己的策略。“很多企业家破产了,就是没有动态理解知行合一,外部环境变了,知跟不上行,致使面临失败。”

“阳明思想对今天的企业家仍有重要影响。”复旦大学特聘教授、全国朱子学会副会长何俊提出,改革开放以来,浙江民营经济走在前列,具有广泛影响。而支撑他们的企业家精神,就是诚信。何俊说,现代工商认知中的诚信,是“信守契约”的表现,但从阳明心学的角度上看,诚信更侧重在“诚”字,诚意之至,即强调人的精神——真实的精神状态。有的企业家没有把“诚”放第一位,投机心理太重,违背了现实情况。比如,疫情期间看到口罩销售火爆,就跟风生产;房地产生意闹猛,用担保投资冲动入行……这样的行为表明,他们的精神状态违背了诚的本意。

 

致良知

先利他再利已

怎样用阳明心学看待企业发展?论坛上,浙商总会常务理事、浙江人文经济研究院理事贺宇红用切身感受阐述了“致良知”的重要性,“投资项目,投资人可以把心学理论用在考察企业上。”她举了两个身边的例子:同为餐饮企业,某知名火锅店以精挑细选的食材和无微不至的服务,传递健康火锅的概念,就是把“良知”融入了每位客人的体验中,让他们享受快乐、愉悦的服务,最终成功上市;而另一家餐饮企业,曾经高端定位风靡大江南北,致力于打造全球知名餐饮品牌,但在扩张过程中,却被“使用回锅油”的细节打败,很快全国各门店纷纷倒闭。

同一家企业,经营者是否“致良知、知行合一”,效果截然不同。贺宇红说,曾经是中国第一家炊具上市企业,某位企业家潜心研发高压锅,把知行合一用到了企业发展上,上市时拥有企业42.86%的股份;但上市后,年轻的二代企业家接过企业发展的接力棒,却把发展重心放在了房产、酒店、资金拆借等方面。不到3年时间,这家企业利润极速下滑,最后卖给了一家法国公司,现在该家族的持股率不到0.01%。贺宇红说,在考察企业时,他们会把致良知作为一条重要标准,来评判其发展前景。

那么,良知企业又有哪些标准?浙商总会理事、浙江朗莎尔实业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顾洁萍也提出了自己的观点。在她看来,做企业的终极目标是先利他再利己,利己解决的是企业生存问题,利他解决的是发展问题,做到了致良知,企业才能发展得更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