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1
良知共享,为社会治理指明方向 “稽山论道-阳明心学与社会治理”对话侧记
 

五百多年来,以“知行合一”“致良知”为精髓的心学思想影响了一代又一代人。在现代社会中,我们该如何继承阳明心学的优秀思想,用以指导现代社会治理?在昨天上午举行的“稽山论道—阳明心学与社会治理”对话中,5位来自全国的阳明学研究专家各抒己见,一同探寻阳明心学对于社会治理的现代意义。

 

治事须先治心

为社会治理提供依据

“古人看来,治事须先治心,阳明心学正是追问内心之学。”国际儒学联合会副会长、北京大学哲学系教授张学智认为,社会治理首先在于治理民心,而阳明心学恰好为治“心”提供了理论依据,两者不可分离。“所谓‘治理’其实分为内、外两个层面,德是内,政是外,两者统一起来就需要‘致良知’。”

张学智的这一观点得到了在场其他专家的认同。“社会治理的最高境界是什么?就是人人实现自我秩序管理,而这是一个由内而外的过程,与王阳明的心学理念十分契合。”浙江省稽山王阳明研究院院长董平说,社会治理原本是现代政治学概念,但如果将阳明心学与社会治理结合起来,就是对传统文化的现代解读,通过这种方式可实现传统文化的创造性发展和转化。他说,当代社会治理可以尝试通过发扬和传播心学的“良知共享”,共建命运共同体。物质共享极限就是精神共享,人人都把自己的内在良知本能作为客体贡献出去,共同分享世界同道的良知本能,才能促使社会和谐。

 

从管理到治理

为社会治理提供方法

“现代社会的治理经历了从‘管理’转向‘治理’的过程。”浙江省稽山王阳明研究院学术委员会委员顾久认为,传统的管理依赖于自上而下的硬性举措,而现代社会治理是由人民共同努力达成的,即人民真正当家作主。他说,绍兴是王阳明的故乡,也是阳明心学的成熟地和最重要的传播地。“知阳明文化、学阳明文化、用阳明文化、践知行合一”的氛围已逐渐在这里形成。例如,发源于绍兴的“枫桥经验”就是阳明精神的具体实践。

“阳明心学蕴含着对世道人心的深邃洞见,至今仍有着丰富的现代意义和时代价值。”贵阳学院副校长汪建初说,近年来,贵州和绍兴一样,也在大力推进阳明文化进校园、社区、企业、机关、农村,让阳明心学渗入社会治理,飞入寻常百姓家。

中国哲学史学会副会长、复旦大学哲学院教授吴震认为,阳明学热已经成为当下的一种文化现象,这表明传统文化,特别是儒家文化正进一步得到社会的关注和正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如何继承和发扬开始成为时代课题。阳明心学之所以受到欢迎,最主要的原因就是它对当今社会仍有重要的启发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