阳明心学对当代社会发展具有怎样的意义?昨天上午,在2020阳明心学大会开幕式后,国际中国哲学学会会长、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浙江省稽山王阳明研究院学术委员会主任杨国荣,作了题为“阳明心学与社会治理”的主旨演讲,结合当前社会现实,探寻阳明心学极为强大的生命力和不可估量的时代价值,给现场观众上了精彩一课。
“王阳明认为,意之所在便是物,就是要用意识去理解世界的意义,而不是去构造一个世界。”杨国荣以心学理论作为开场白。他说,大家最为熟知的“知行合一”理论体系,就是王阳明用理论指导实践的最生动体现。通俗地说,就是要用人类的知识结构构建价值观念体系,然后付诸亲身实践。做任何事,不能因为事小而不为,而应该知行合一,即在参与社会实践的过程中,在纷繁复杂的具体事务中锻炼自己的素质、提升自己的德性。
杨国荣特别关注王阳明的读书理论,他认为,这对社会道德秩序的构建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何为第一人事?王阳明把‘勤读书’放在了第一位,认为天下最重要的事就是‘成就圣贤’。”杨国荣说,做圣贤不是做大官,而是致良知。所以,做事情不仅与内在人格相关联,也是营造社会风清气正大格局的过程。他提出,良知不仅为人的选择和行动提供了内在道德引导,也在更广泛的意义上包含了责任意识和义务意识。以良知作为判断是非的标准,以良知作为该做什么、该怎么做的标准,“良知,是判断道德上好善恶恶的依据和尺度,也是判断是非曲折的根据。”不依附权威,从内心的良知出发进行独立思考,社会就能呈现出更为和谐有序的形态。
随着历史的进展,人类命运已经越来越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对此,他表示,个体要勇于承担社会责任,避免狭隘的以自我为中心。王阳明思想中很重要的一部分便是“万物一体”思想。一方面,要正确处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推崇人性平等,注重个体间的情感沟通,富有仁爱和同情之心,形成人与人之间的和谐关系。另一方面,要正确处理人与除人以外万物之间的关系,给予它们爱护和珍惜,形成平衡、共生、和谐的关系。
杨国荣说,当前我们正在践行的“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就蕴含着平衡、共生、和谐等丰富的思想和观点,“这对我国当前的生态文明建设具有十分重要的借鉴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