阳明格竹的分析: 阳明学与植物学的一场跨学科对话
格竹是王阳明生命中一件有鲜明痕迹的事情,但阳明学界多仅提及,并无深刻研究。2019年9月14日,复旦大学光华楼一场关于阳明学与植物学的跨学科的对话在此展开,让我们一起感受两位不同学科领域专家的精彩碰撞。
2021-06-18
历史表象的背后 —啖助新《春秋》学的意识指向及其张力
啖助新《春秋》学从追问孔子为什么删修《春秋》开始,希望揭明孔子寄寓在历史表象中的“微旨”。他们以分析的批判的方法,由时代问题出发,指出历史表象的背后存在着必然之理,即人们对于自己所处时代问题的回应,并由此确立起相应的制度。但在历史的展开中,具有正效应的制度逐渐呈现出负效应,因此需要因时从宜,进行权变。权变不是常人可以根据训条进行判识的,只有圣心足以裁定,而圣心的裁定实际上完全遵从于众人所愿。啖助新《春秋》学通过历史表象背后的理、权、心的赋予,不仅表达了他们的历史观念与政治哲学,而且使旧的经学知识形态转为新的理学知识形态,以充满张力的思想开启了理学。
2021-06-18
程朱理学的话语型塑 ——以《论孟精义》为中心
作为朱熹型塑程朱理学的重要文本,《论孟精义》全面系统地完成了程朱理学的话语型塑,呈现于文本、语言、身体、仁义、存养、辩学诸方面。程朱理学以《四书》彻底促成了经典系统的开放与扩大,完成了理学的释经作品的正典化,为整个理学奠定了文本基础。与此同时,理学实现了语言学的转向,确立起理学的分析的论辩言语,并使得言语的主体获得彰显与自觉,主体性的身体亦因此成为理学的中心议题。通过对主体性的内涵做仁义的阐明,以及如何充扩仁义的存养讨论,理学形成了自己的思想系统与论说风格。程朱理学的话语型塑是在开放的思想世界与生活世界中展开的,辩学既呈现了他者的言说,又构成了理学话语型塑的重要环节。
2021-06-18
阳明心学“主观唯心主义”辨——顾久
改革开放以来,对阳明心学的主观唯心主义进行辩说者不少。本文拟以马、恩的原旨和大脑科学的新成果,对阳明心学的“主观唯心主义”进一步辨析。
2021-06-18
董平讲《老子》
“在某种意义上,一个民族本身的文化传统,即是‘经典’的形成以及对‘经典’的传述、解释及其内涵的实践过程。在日常的现实生活当中,我们实际上时不时地会与‘经典’碰面。”鉴于两方面的原因:一是现在《老子》在社会上似乎颇为流行,种种论说,往往莫测高深,却似有转说转迷之弊;二是《老子》一书实与中国文化传统关系至深,虽其文义艰深,见解多歧,但对一个研习中国哲学的学生来说,却实有必要深入其中而细加领会。董平教授于浙江大学讲授《老子》课程讲义基础上修订完善而成《老子研读》一书,主要内容包括老子文本的介绍、主要思想以及分章解读。书院公众号将依章推出《老子研读》,让我们一起进入经典文本的世界,一起去领略古人的思想智慧,从而获得关于思想与文化的历史感。
2021-06-18
优秀传统文化是战胜疫情的文化底气——陈卫平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如此自信的重要底气,责任意识的强烈凸显正反映了这一点。
2021-06-18
中国的儒学研究不能固步自封——陈来
此文为陈来先生为复旦大学哲学院吴震教授新著《东亚儒学问题新探》撰写的序言。
2021-06-18
王阳明晚年思想的感应论——陈来
阳明晚年在越城讲学明道,其中主要的内容之一是阐发了感应论的思想。王阳明晚年的感应论有两方面的意义。首先,以感应论来证明万物一体的思想。阳明通过心与物的感应关系来证明心物的一体性,主张在这种感应的关系中,不是心意构造对象物,而是感应关系构建起了心物二者的一体性,从而证明万物一的一体性。其次,用感应论重新定义何谓“物”。阳明中年讲学,确立了“意之所在便是物”的哲学定义,以此来支持他的格物功夫论。而这一具有基础意义的对物的定义,在其晚年有所变化。他对“物”的界定,不再以“意之所在”定义物,而以“明觉之感应”来界定物,宣称“物”就是与心发生感应关系的对象,表明王阳明晚年学问功夫向肯定物的实在性方面发生的变化。
2021-06-18